第92章 喪葬(2)(1 / 3)

成服不僅是表明孝子身份的服飾,而且直接影響著喪葬儀俗。因為成服是喪葬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禮俗。所以,成服禮製是既嚴肅,又認真的禮儀活動。

喪葬禮儀是我國民俗禮儀的基礎,它規定了人的尊卑關係,親疏關係,財產關係,權利與義務關係等一係列社會學方麵的問題,因而使人們高度重視。可以說,喪葬儀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禮”,被後世遵為“禮製”,而婚娶儀禮則是由習慣、風俗等諸多方麵發展而成的“俗”,所以也應稱做“俗禮”或“禮俗”。嚴格的“五服禮製”就是禮的具體表現,因此,喪葬之儀是依禮而行的,五服也就是“遵禮成服”的。而婚娶和其他禮俗則是以俗為基礎,在俗禮的基礎上進行禮儀活動。民間所說的“爭有理”,就是在喪葬禮製下的爭有理,而不是婚娶禮儀中的爭有理。應該說,沒有喪葬所規定的禮製,就沒有人的尊卑、親疏地位,又何言禮呢?喪葬禮儀製度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的行為規範。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們也在不斷地為這一禮製進行著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了完備的禮儀製度。先人們所規定的《喪服總圖》、《本宗九族五服圖》、《妻為夫族圖》、《出嫁女為本宗降服圖》、《妻親服圖》、《外親服圖》、《族親親等圖》、《外親親等圖》、《妻親親等圖》等,就是這一禮製的規則,它規定了各服製孝服的輕重,以此來確定輩分的大小、關係的親疏。

成服以後的孝服分送也有一定的講究。一般關係,由喪主送上即可,有的特殊關係,比如“四門親家”,孝雖不重,但依禮則要由孝子跪叩呈上。說明禮所體現的是尊卑關係,而不是親疏關係。何況娘外家,就更應以大禮相呈。

報外祖,是母死以後報喪於外祖。報外祖又因其隨帶白布而赴之,故又稱做“報白”。外祖來至喪家後,孝男孝婦要下跪迎接,稱做“接外祖”。外祖因故不能來喪家時,可由其他親戚代行其事。接外祖時,喪家門前要擺一裙桌,桌上要放置燭台香爐,卻不燃之。奔喪之外家則要掀起桌裙一角放於桌上後而入喪家。沒有外祖的則由其舅父舅母代行其行。待外家入喪家後,方可入殮。這裏所說的外祖是指母之父母,其他親戚即為兄弟或族人。

陝北民間將“孝”稱做“號”,將“戴孝”稱做“戴號”。之所以稱為“號”,有兩種理由,其一,號在這裏起等級、次第的作用,什麼人戴什麼孝都是有一定規定的,這種規定從孝服的服製上是可以辨認出來的,所以稱號是做“記號”、“標誌”使用的。其二,號即號哭之意,戴孝以後就應當號哭以示哀戀之情。號又不同於哭,因號是一種淒涼、悲哀、撕裂肺腑的哭,比哭更為淒慘。隻有孝子、關係親近的人才會有號的情感。

陝北民間將報外祖稱做“報娘家”。孝子頭挽黑色紗帕一路步行前往娘家。在報喪途中,每與人相遇,都要行跪拜之禮,俗信以為如此禮儀可以為老人免去罪孽。

七、大殮

大殮也叫入木或納棺。陝北民間稱為“承含”,就是將死者放入棺木中。大殮要請道士擇定時刻,陝北則是由陰陽先生來擇定時刻。大殮的時候死者的兒孫都要守在旁邊“親視含殮”。

在舉行大殮之儀時,還有幾個儀俗要舉行。

1.辭生。辭生要準備十二個菜碗,用以供祭死者。此俗之意是向死者作以告別。儀式是將菜碗供好以後,由道士在各個碗中取出一些飯菜,作給死者喂食之狀,並要口念吉祥詞句。

2.放手尾錢。在納棺之前,向死者袖中放置銅錢一百二十枚,於納棺之時,將其倒入一個盆中,然後分於各個孝子,並係在手腕上,民俗稱之為“分手尾錢”,此俗的用意是說死者富有,身後留有錢財給兒女們。用盆則寓意“聚寶盆”。因此,民間有“分手尾錢,富貴萬萬年”的說法。

3.開光。是死者的長子為死者揩拭麵頰的禮儀。一般是用木筷夾著棉球,蘸清油依次為死者擦拭眼圈、耳朵、口,最後再擦臉。擦完以後,用一麵小鏡子照一照死者後馬上轉身將鏡子摔碎。這時,所有孝子們一齊圍上,放聲大哭。開光本是佛家的儀規,在廟宇中塑像完成以後舉行開光,民俗將其借用過來的目的是為了表示死者已經轉世成佛,與穿蓮花鞋的“足登蓮台,已成正果”的寓意相吻合。

4.“收烏”。收烏就是納棺。因我國傳統文化中將月亮雅稱為“玉兔”,太陽雅稱為“金烏”。納棺後,就意味著與“金烏”永隔,故曰“收烏”。收烏時請道士供祭後始正式蓋棺。移屍入棺前,先於棺底填滿紙製金銀庫幣,再移屍入內,然後於棺側將冥幣金銀器類充填,最後蓋棺。

5.釘棺。釘棺時還要舉行挽發儀式,其儀是孝男孝婦將自己的頭發梢纏在用來釘棺的木釘上,待釘棺後將頭發剪下一截或綻開。剪下一截之發應將其團好,塞放於牆縫之中或焚之。挽發之意就是我國古人所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還之父母。”以此用意來維係人鬼之間的明幽聯絡之心性。這也是家族承襲理論在喪葬中的反映。在釘棺時,孝子們還要喊:“親人躲釘。”以免木舛傷及死者的靈魂。但也有與此相反的習俗有“割鬮”之儀。就是用一根長的麻繩,將一端係於死者身上並從棺中引出,由其遺族成員各執其中一段,道士在旁,口念吉祥詞語曰:“孝男孝婦真賢孝,侍奉高堂盡孝道,今日亡靈升仙去,身後再無遺憾事,撒手凡間安心去,麻繩丟棄都安寧,仙境雖好常享樂,還望神靈佑子孫。”於道士所念同時,遺族成員將麻繩一截一截剪斷後,各人將自己手中所執麻繩包入銀紙中燒於靈前。此俗認為:行此儀可以與死者鬼魂斷絕往來,以免將來被死者的亡靈纏擾打攪。納棺後,棺蓋上要蓋上“水被”,再蓋以“掩身幡”,將棺木掩飾起來。“掩身幡”不同於“引魂幡”,它沒有鶴,在蓋棺後一直放在棺上,起掩飾作用。“水被”即白布中間縫一塊紅布。用“水被”之意就在於祈望亡人的恩澤滋養後人。“水被”之製,用意就是為了表明大海與紅日。白布即示意為海,紅布則示以日,水與太陽這是萬物生長的基本條件,所以曰“水被”。被又有“庇護”之意,所以曰水被,就是祈盼亡人能對後人有恩澤與庇護之神恩。“引魂幡”、“掩身幡”和“庫幡”在喪禮中是不可或缺的禮儀之物。

行納棺儀俗時,還有“洗淨”這一禮俗。洗淨這一禮俗在喪事活動中經常被用到,諸如:“納棺”、“出葬”以及“做功德”等儀俗中都要有此儀禮。洗淨之儀就是由道士在一盆水中倒入麻油,喪家每人用手指頭蘸取此水,在自己眉下沾濡,稱之為“洗淨”,是表示“潔淨”的意思。因為麻油一直是寺觀中用來點燃佛燈的油,所以被視為潔淨、明亮之油。毛南族人亦有在死者大殮之前舉行“洗淨”之儀的習俗。其儀是:孝子們到水井或河邊後,投下一兩枚錢幣,以示買水。將水取回後摻入堿,用白布蘸水,分男左女右,自上而下,象征性地擦抹三次,表示洗淨。壯族的習俗則是由師公或道公帶著孝男來到河邊,師公念經,孝男向河裏投放錢幣後打水回家,將水溫熱後,再加入柚子、柑子葉,由孝男為死者沐浴。大殮之時,喪主人等要憑棺而哭後蓋棺。棺是指空棺,就是民間所說的“棺材”。大殮之後則稱做“柩”,並設靈位以祭奠,因此,這時的棺也叫“柩”或“靈柩”。“柩”是指亡人已在裏麵。靈柩有的是放置在中堂之內,並設孝子苫塊於旁,作為孝子的寢息所用,以供日夜守靈。

陝北習俗是小殮在堂,即家裏;大殮則在戶外搭設一靈棚後舉行,並吊以苫簾,供孝子守靈和孝婦哭靈用。

八、設奠

設奠又叫“成服設奠”,是在大殮後的第二天早晨設奠,舉行初祭之儀。傳統的初祭由禮生二人來主持儀式。一禮生唱禮,一禮生奠獻。其儀程是,先將靈牌放於靈案之上,甲乙二位禮生分別站立在靈案之兩旁,禮儀開始。

1.鼓樂奏起哀樂,鳴炮。

2.啟幃,行大奠之禮。孝子們匍匐出幃後起立於喪主站位。

3.有在服者,依其親疏序列於孝子之後。

4.禮生燃香,授予孝子;孝子上香,叩頭;再上香,再叩頭,三上香,三叩頭。上香必須分三次完成,叩頭也須每香三叩頭。

5.獻爵。爵是古代的酒器,現在則使用大酒杯。將酒斟滿,由一禮生轉交給另一禮生,然後獻爵於靈幾之上,孝子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