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
《禮記·檀弓下》中雲:替國家效力而沒有田邑俸祿的人,國家送東西給他,稱為“獻”。
陝北民間將祭品也稱做“獻供”或“獻餜”,是對亡人的尊重所稱。《禮記》中說:用樸素的器皿盛放祭品,是活著的人懷有哀痛,對任何東西都不加修飾的心情。隻有在祭祀的吉禮中,主人才盡量加以修飾,備辦周到。但是他們哪裏知道神靈所以歆饗,是因為主人有莊嚴敬重的心情。所以,陝北民間在喪葬禮儀中用樸素的沙鍋作為燒紙的醮盆,祭品也簡單一些,隻是在整個禮儀活動中,孝子們處在極度悲哀之中,這種心情正是莊嚴敬重的表現。
幡
幡是一種小長條形旗,也泛指旗幟。《孔雀東南飛》中雲:“青雀白鵠舫,四解龍子幡。”指的就是這種小旗。這種小旗是後來演變的,實際“幡”是夏人在喪葬中使用的一種物品。《禮記·檀弓上》中雲:孔子死去以後的喪事活動是公西赤給操辦的,棺木的裝飾,靈柩外麵的布帳和披風,都是依照周人的方式來布置的。設置有齒狀邊飾的旌旗,這是殷人的方式。用白色的熟絹纏繞旗杆,設置魂幡,這是夏人的方式。由此可見,幡是夏朝人就已開始使用的物品,一直流傳至今。
夏朝時設置魂幡的目的是什麼已無從知曉,幡有拘魂作用的說法出自《封神演義》。其中九十九回中說:“清福神柏鑒執幡引神上台聽封。”此說是隻有幡才是引神的標誌。七十九回中說:“法戒取出一幡,對著雷震子一晃,那雷震子跌在塵埃。”此說是幡可以製伏神鬼。七十八回中說:“通天教主……自思不若往紫芝崖立一壇,拜一惡幡,名曰‘六魂幡’,此幡有六尾,尾上書接引道人,準提道人,老子,元始,薑尚六人姓名。早晚用符印,俟拜完之日,將幡搖動,要壞六位的性命。”幡有如此之能,可將神仙性命壞了,何況一般鬼魂,所以,有了幡,就可以將鬼魂拘住。七十七回中說:“傳令武吉,南宮適,‘立八卦紙幡,鎮壓方向與幹支旗號……那榜首就是柏鑒。柏鑒看見,手執引魂幡,忙進壇跪伏壇下,聽宣元始封誥……’”柏鑒至壇外,手執百靈幡伺候指揮……不一時,隻見清福神用幡引黃天化至台下,跪聽宣讀敕命。由此可以看出,幡又有鎮壓方向與幹支的作用,引魂幡也由此而名。所以,在喪葬禮儀中,引魂幡是必不可少的俗信用物,既起到了引魂作用,又可鎮壓方向幹支與一切鬼魂。
幡在喪葬活動中用得很多,如引魂幡、香幡、錢幡、庫幡等。引魂幡就是將亡人的魂靈招引至墓地以埋葬。香幡是亡人之魂身所依,錢幡是死者遺族所燒之香紙和冥錢在錢幡下聚集,以便亡人帶入陰間。這些都有很明確的用意。
庫幡在陝北民間則一直被認為是“倉庫”之幡,這是望文生義的認識,其實是不對的,據《禮記·禮運》中雲:“大廟,天子明堂。庫門、天子皋門。”皋門就是天子的明為之門,所以庫門也就是天子的明為之門,庫幡也就應該是明為之門的一個幌,即進入明為之門的一個幌記。這是人們希望死者能夠進入明為之門而登升天堂,脫離幽暗世界的一種希冀。
棺
《禮記·檀弓上》中雲:柩車上“池”的款式要比照他生前宮室的重霤。“池”指的是衣服上的裝飾,在這裏指的是柩上的裝飾。霤指的是屋簷溝或屋簷上的流水,這裏指的是柩車上的裝飾如同屋簷。
古代諸侯們在他剛一即位時,就為自己做好了內棺,並且每年要油漆一遍,還要放些東西在裏麵,不可以空著。
子張的喪事是公明義給操辦的,用紅布做成覆蓋棺木的帳幕,四個角上畫著像蟻行交錯的紋路,這些都是殷代用於土葬禮俗中的做法。
在古代,天子的棺有四重,第一重是用水牛或牛的皮革蒙住的棺,三寸厚;其次是用椴木做成的棺。外麵還有兩重梓木做的棺。四重棺的上下四周都是密封著的。用來束棺的皮帶直二橫三,每束有一連接木楔的地方。用柏樹近根部分做槨材,每段材料為六尺長。
古人的這些棺木規製在陝北民間的影響至今仍保留著。如,在棺材做好以後,要在棺材內填充物品,以求寶(飽)財(材)的吉祥寓意。用柏木做棺材也是從天子所用。給好的棺木上油漆至今仍被重視。家境富裕者,在出殯時,要在棺柩上罩以棺罩,一則不讓人目睹棺柩,另則亦是富裕的表現。
披麻戴孝
在喪葬禮儀中,孝子們都要披麻戴孝。這一禮俗出自孔子之喪。孔子的弟子們在為孔子守喪時在頭上戴一塊麻布,腰上係著麻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是這樣的,但出門以後就不是這樣了。這就是披麻戴孝的由來。
披麻戴孝在陝北喪葬中有頭戴麻殼,腰係麻帶之俗,孝子們在靈棚周圍時均須穿孝服、係麻帶、拄喪棍,但要出外辦事,則須將孝服、麻帶、喪棍去除,這一習俗就是從孔子弟子們的守喪方式中沿襲下來的。
所謂麻殼,就是從麻布演變而來的,先在一張麻紙上抹上糨糊,將麻分別排列在紙上,最後再貼一張麻紙即成,上齊,下麵露出麻頭盤成圓形吊梢,男女有別。
吊喪規製
吊喪在宗族來說有一定的禮製。我國古禮規定,隻要聽到遠房兄弟去世,已經停柩,即便是關係再遠,也必須趕去吊喪。如果不是同宗的兄弟,即使住在鄰近,也不必去。如果是相識的人,他遇上了不同宗的兄弟的喪事,作為朋友都應去慰問他。從這一古代禮俗來看,吊喪在宗族來說,講的是同宗,作為朋友來說,講的是情緣。
依古禮。夫妻之間亦應服孝,但在陝北舊俗中,有服孝者,亦有不服孝者。古禮叔嫂之間無服,但陝北習俗中亦有服者,是源自“老嫂頂母”的說法,此說出自宋代關於包拯與其嫂的傳說,所以,有此俗亦應是宋代以後,不可能更早。
君子不備葬器
《禮記·檀弓上》雲:喪葬所用的衣服器具,君子是不願預備的,因為這些東西是一兩天就可以製作出來的東西,所以,君子是不願意去做的。
兄弟的孩子和自己的眾子一樣服期,是為了加深恩情,把關係拉得更近一些,叔嫂之間無服,是為了別嫌而推得更疏遠一些。姑、姊妹出嫁以後降等而服大功服,是為了娶她的人,也就將深恩重服承受過去了。
宋襄公在安葬他的夫人時,陪葬了百甕醋醬,曾子說“殉葬的是不能使用明器的,卻又裝入了實物”,這大概與殉葬有悖。
鸞車
在我國古代喪葬儀俗中,出殯的時候都用鸞車。
據《禮記·禮運》雲:鸞車,是有虞氏時期所用的祭車。鉤車是夏後氏時期用的祭車。殷代的祭車用木輅。周人祭車用玉輅。有虞氏用旄,夏後氏用旗,殷代用大白旗,周人用大紅旗。夏後駕車用白鬣的黑馬,殷人用黑鬣的白馬,周人用白鬣的棕色馬。夏後氏的祭牲用黑公牛,殷人用白色公牛,周人用黃色公牛。由此可見,祭車、祭牲以及駕車的馬等也是隨著時代的更替而變化著。
成服習俗
《禮記·檀弓下》雲:天子去世以後三天,祝先成服,五天,百官成服,七天,王畿內庶民成服,三個月,天下諸侯及大夫成服。
《禮記·檀弓上》雲:夫子說:親戚剛死,穿戴羔裘玄冠這種吉服的人,就應改為素冠深衣。夫子從不穿戴羔裘玄冠去吊喪。
曾子說:“屍未設飾,故幃堂。小殮而撤帷。”仲梁子說:“夫婦方亂,故幃堂。小殮而撤帷。”
小殮的祭奠儀俗,子遊說:“祭品應放在東邊。”曾子說:“放在西邊,小殮以後的祭奠要設席。”小殮的祭奠在西邊是沿用魯國末世錯誤的禮儀。
杜統母親的喪事,在殯宮(臨時停放靈柩的地方)中沒有讚禮的人,論者認為這太粗略了。
除服
《禮記·檀弓上》雲:婦人在除服之前不用葛巾。下葬以後,親屬們都除掉了原先的喪服,小功以上的改服輕服。陝北習俗是親屬們大都在下葬以後在墳前除服,孝子們因特殊原因的,在複三以後就有換孝者。
用新鮮的五穀薦新的祭奠,要和朔望祭一樣被重視。
喪冠的縫製在《禮記·檀弓上》說:古時候的冠是直縫的,現在都是橫縫著的。所以,喪冠和吉冠相反縫製,即由橫縫改成直縫,並不是古來就是這樣的。現在人們縫製喪冠是因材為用,不受這一禮製的限製。大祥以後就可以戴上白色生絹的冠了。這個月祭,下個月就可以奏樂了。
君對士來說,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賜給他一小塊帳幕,用來作靈柩上的承塵。
孝帽
孝帽是從“帢”這種帽式來的。帢是古代人戴的一種絲織的便帽。《三國誌·武帝紀》裴鬆之注引《傅子》:“裁縑帛以為帢。”帢又稱做“愜”、“幍”。帢,形似皮弁,一般在祭祀、冠禮、送餞及婚娶典禮上穿用。帢有夾、單兩種,用繒帛裁製而成。古人按其色彩來區別戴帢者官品的高低,但白色者為吊唁之服,平時很少服用。
因為帢是古時被用於祭祀、冠禮、送餞以及婚娶典禮之上的服飾,祭祀當然與喪葬有聯係,人們在喪葬中將白帢借用過來以表示對死者的尊重,逐漸與其他顏色的帢加以區別,就專稱白色的帢為“孝帽”。
掩眼棉球與冕冠
在陝北喪葬禮儀中,孝子們所戴孝帽上有“掩眼”和棉球這種飾物。掩眼表示“視而不見”,棉球表示“聽而不聞”。這種規製是從冕冠發展而來的。冕冠是古代祭祀服飾之一,也就是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最尊貴的禮冠。冕冠的結構是: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叫“□”,前沿一般垂有若幹串珠玉,以彩線穿組而成,名叫“冕旒”。冕旒的質地和數量視官品高低而不同。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插玉笄,笄的一端係一根絲帶,從頷下繞過,再係於笄的另一端。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玉,叫做“黈纊”,又名“充耳”,懸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勿輕信讒言。我國古代禮製規定,凡戴冕冠者,均服冕服。
掩眼,就是孝帽前麵的一塊布,放下來可以將眼睛掩飾住,與冕冠中的“冕旒”相類似。旒是古代皇帝禮帽前後的玉串,在民俗中將這種玉串形製的禮帽裝飾品借鑒過來,用布充作“玉珠”,而名之為“掩眼”,既取其形製,又用意為“視而不見”,這是人在服孝期裏應當遵守的規矩。世間將冕冠這種形製經過衍化後用到喪葬中來,就是為了提醒服孝者在喪期不要妄視,也不要聽他人的閑言,一心一意把喪事辦好,將老人扶上山,這才是孝子們的本分,也是盡孝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