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風水(2)(1 / 3)

陰陽學中的五行理論是很重要的,五行隻能相生,不能相克相刑。史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創始人是孟子。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他的這一說法是由堯舜至湯有五百餘歲,由文王至孔子又有五百餘歲。比孟子稍後的鄒衍,又擴大了五行學說,成為陰陽五行家,這樣,就將陰陽和五行合稱為陰陽五行。哲學界認為,五行一詞最早見於《尚書·洪範》。陰陽五行家又將天幹地支納入其中,並且將由三個甲子所推出的一百八十年分為三個“元”,三個元合稱為三元。將第一個甲子六十年稱為“上元”,第二個稱為“中元”,第三個稱為“下元”。現代天文學研究證實,三元是九大行星的會合周期,也就是中國風水學中所稱的“九星連珠”的天體現象。

陰陽學在民間很被重視,一有婚喪嫁娶,興造動土,人們都得請陰陽先生推演,堪輿。

黃道與黑道

黃道與黑道是陰陽學中經常提到的名詞。黃道與黑道其實是地球的公轉所形成的寒暑周期變化的氣候現象。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太陽的東升西落被古人視做是和星辰一樣的運行,並且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著。在這一認識觀的指導下,便將天體運行軌跡劃分為黃道與黑道。古人認為,日月運行的軌道各有九道,即黃道一,青道二,赤道二,白道二,黑道二。黃道又被古人稱做“光道”,它是古人想象中的太陽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在這條運行軌道上是一種光明現象,故而又稱做“光道”。古人認為,光道是吉祥的。所以將吉祥之日稱為黃道。古人為了說明黃道是吉祥的,星命學就把處在黃道上的一些星座進行了粉飾,為其增加了迷信色彩。將它們命名為: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等。當星移鬥轉,運行到這六大星辰的位置後,就認為是吉利喜慶的好時光,諸事皆宜,不避凶吉。人們所說的黃道吉日,指的就是此意。如果天體運行不是在這六大星辰所處位置的日子,就被稱做黑道或其他道,悖之為凶,凡事不取。古人為了便於人們掌握黃黑二道,舊皇曆中將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十二個字分別注在皇曆中的每個日期的下方。凡與除、危、定、執、成、開六字相對應的日子,就是黃道吉日,與建、滿、平、破、收、閉六字相對應的日子,就是黑道凶日。

古人為什麼要選擇黃道吉日?是“天人感應”思想在民俗中的反映。人們選擇吉日,進行不同的社會活動,是順應自然規律的行為。陽春三月,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天地和同、草木萌發、陽光雨露滋潤萬物蘇醒,古人因此說春屬東並配以青龍,青色與萬物生長這一特征相吻合。所以,我國古代的天子選擇正月的吉日舉行“親耕”禮儀,稱做“籍田”,借以倡導和催督農事。皇曆上就出現了宜栽種、宜納畜的吉日,而且還很多。民間也因之出現了禁止殺母牲,伐木等忌日。二月還不審理新的獄訟,忌行軍打仗。三月宜修繕、築堤防洪、婦女還被禁止回娘家。這些都是為了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夏天的三個月在五行中屬火,因火色為赤色,旺在南方,民間習俗也比較多,禁止大興土木,禁止燒荒和砍伐樹木。

秋三月在五行中屬金,其色為白,旺在西方,因鳥獸肥碩,因而宜打獵。

冬天三月在五行中屬水,其色為黑,旺在北方,民間習俗是捕捉魚鱉,興徭役、施刑罰、以順應肅殺之屬。

選擇吉日的目的就是要辨別吉凶宜忌。在吉凶宜忌中,大的日子規定了天赦日,五墓日、三鄰亡、天一天上、十方暮、四大吉日、伏日、社日、土王用事,神煞出遊等。這些都是由天幹地支陰陽五行演繹出來的。

在每一季節裏,規定出一個幹支五行相吻合的日子,稱為天赦日。即立春後的戊寅日,立夏後的甲午日,立秋後的戊申日,立冬後的甲子日。這四個日子在幹支、天地、陰陽五行中都是相和的,所以在我國傳統觀念中認為是“四大吉日”。

五墓日是五個土日,有戊辰日、壬辰日、丙戌日、辛醜日和乙未日。這五個日子在五行體係中分別是土土日、水土日、火土日、金土日和木土日。是五行相克的日子,因此被稱為五大凶日。

八專日,是日幹支六十花甲的最後十二個日子,即從壬子到癸亥的十二個幹支相配的十二天中,有八天是同氣相重的,故而被稱做“八專”。所謂同氣相重就是五行相重,如壬子為水水,甲寅為木木,丁巳為火火。在八專日裏,萬事不順,因而也是凶日。

黃道吉日的說法促使了民間擇吉觀念的發展。所謂“擇吉”,就是選擇吉利的日子,民間俗稱為“擇吉”、“看日子”、“撿日子”或“選日子”。在我國古時候則將“擇吉”稱為“選擇”、“諏吉”或“涓吉”。據文獻記載,擇吉術所包含的內容有周易八卦、太乙、六壬、奇門遁甲、禽星、叢辰、建除、堪輿、風角、占星、孤虛、六日、七分等所有數術。最晚在漢代就已形成了五行、堪輿、建除、叢辰、曆家、天人、太一、風角、奇門、七政、元氣、逢占、六壬、祿命等二十餘家學派,其中有不少理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形成了。由此可以看出,擇吉與星宿學、星命學亦有關聯。是一門複雜的學問。一年中,好日子並不多,即便有了好日子,也不一定就是合宜的日子,有些還與人的屬相、命相相悖,因此,擇吉就顯得很重要。擇吉術就是依據黃道與黑道的運行規律和它在四季中的變化,運用辯證關係來選擇日子,這樣就可以滿足人們對擇吉的需求了。

幹支

幹支在民俗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在民間被廣泛使用。

幹是指天幹,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指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幹支原本是取自於樹。樹幹與樹枝是一個互相依存和互相補充的關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國古人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為主則幹,地為從則支。古人將天地關係用樹幹樹枝的關係來解釋,就形成了天幹地支學說,並將其運用到民俗活動中。其寓意就是將世間萬事比作樹,幹壯則枝茂,幹枯則枝衰,這是很形象的。天地結合,即為天幹地支。天幹十字,地支十二字,共二十個字,互相配合,可以形成六十組,就是六十花甲子。天幹地支代表著某種事物的自然現象,以古人的用意而言它們的寓意是:

天幹中:

“甲”,是指“鎧甲”的意思,它表示了萬物衝突其“甲”突出。

“乙”,是指“軋”,表示萬物生長的意思。

“丙”為“炳”的代字,表示萬物茂盛。

“丁”是“壯”的意思,是指已經到了“壯丁”的時候了。

“戊”是“茂”字,指萬物茂盛。

“己”是“起”字,指萬物奮然而起。

“庚”為“更”字,指萬物更新的意思。

“辛”為“新”字,指萬物為之一新。

“壬”為“任”或“妊”,指萬物被養育的意思。

“癸”為“揆”字,指萬物萌發的意思。

地支中:

“子”是指“孽”的意思,表示萬物繁茂。

“醜”是“紐”意,是用繩子捆住的意思。

“寅”是“演”,指萬物開始生長的意思。

“卯”是“茂”,表示萬物茂盛。

“辰”是“伸”或“震”的意思,指萬物震動生長的意思。

“巳”就是“已”,指的是萬物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