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正午時分,母子二人來到一座峻嶺之上,烈日炎炎,口渴難耐,母親讓藥王去找點水解渴。藥王說,山高無水,叫我哪裏去找,再忍耐些,下得山後找水不遲。母親渴得實在無法忍受了,便說,人說你是一位孝子,你也說你有一番孝心。為娘有病,你帶娘出來尋找能治娘病的藥,也算是一番孝心。如今娘口渴難忍,讓你去找點水來,你卻推三阻四。你不去找水,我說什麼也不走了,就死在這裏,也無人知曉,還能全了你的孝子之名。藥王聽了也很無奈,安頓好母親後,便於四周找水去了。
山上哪有水源,藥王轉來轉去也找不到水。忽然來到一處陰涼處,見一個人頭蓋骨內有一些水,有兩條蜈蚣在裏麵爬著。藥王也顧不了許多,用柴棍將蜈蚣挑去,端著人頭蓋來到母親麵前。母親也不忌諱這些,隻要有水喝就行,一口將水喝下後,不渴了,母子二人繼續行路。不知走了多少路,母親的病完全好了,二人又回到家鄉。
“偏方王”聽說藥王回來了,就上門拜訪,並詢問藥王給母親治病的情況。藥王說,也沒有找到什麼奇藥,病就好了。“偏方王”說,那你一定是用了什麼偏方。藥王說,沒有用。偏方王說,如果沒有鳳凰蛋和二龍戲珠水,你娘的病是決不會好的。藥王一聽此言,猛地想起那位姑娘給他米粒時說了一句鳳凰蛋,給娘找水時,人的頭蓋骨不正是“珠”,兩條蜈蚣不正是“龍”。想來想去,自己這個“藥王”還不如一個“偏方”,一氣之下,拿了藥布袋,駕起雲頭起到半空,將藥一把一把從天上撒下來。當來到巴蜀上空時,索性將藥布袋倒提了,把所剩之藥全都倒下來。自那以後,巴蜀多藥,成為天然藥庫。
藥王孫思邈有這麼多的傳說,既給人治病,也給龍虎治病,又有藥袋子,唐太宗又親自將他封為藥王,在他成仙以後,被人們奉為藥王神是當之無愧的。
陝西耀縣是孫思邈的家鄉,城東有藥王山,藥王孫思邈的神像就供奉在山上的藥王殿裏。山上有百餘通石碑,刻著藥王的醫學著作。藥王不僅是我國曆史上卓有成就的名醫,又被後人奉為神,他的名聲遠近聞名,各地也紛紛建起了藥王廟,向他祈求治病良方。各地的藥王像大都是慈眉善目,銀發長髯,方巾長袍,一般是坐像。有的還在藥王身邊站著唐朝大將尉遲恭,有的在藥王跟前站一隻虎。
小兒神
小兒神就是傳說中孔子的“老師”,古代著名神童項橐。
項橐,又叫項橐。說他七歲時就成為孔子老師的說法最早見於《戰國策·秦策五》,其中說:文信侯(呂不韋)欲攻趙以河間,使剛成君蔡澤事燕三年,燕太子質於秦。文信侯因遣張唐事燕,張唐辭。甘羅曰:“臣行之。”文信侯叱曰:“吾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羅曰:“夫項橐生七歲而為孔子師,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奚以遽言叱也?”《戰國策》中並沒有說項橐為何能成為孔子的老師。但後漢時期的不少著作中也有這一說法,如《史記》卷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中說:“夫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淮南子·修務訓》中說:“夫項橐七歲而為孔子師,孔子有聽其言也。以年之少為閭丈人說,救敲不給,何道之能明也。”《說林訓》中又雲:“呂望使老者奮,項橐使嬰兒矜。”
高誘對這些說法的注疏是:項橐因“窮難孔子而為之作師”,使“孔子有以聽其言”。是說項橐之所以能成為孔子的老師,是因為與孔子詰難論辯了一番。但“窮難”了些什麼內容,也沒有說明。
晉代嵇康在《高士傳》中說:“項橐七歲為聖人師。孔子問項橐曰:‘居何在?’曰:‘萬流屋是也。’言與萬物同流匹也。”這可能是“窮難”的內容之一,但“萬流屋”一說,既顯得很隱晦,又顯得過於簡單了一些。
到了魏晉時期,流傳著孔子與兩個小兒辯論日之遠近的故事。這一故事被收在《列子·湯問》一書中。
隋時期又出現了《孔子項橐相問書》,是在吸收了有關孔子和其他人的故事,如《子羽與孔子辯論》的基礎上,經過千餘年的豐富、充實和發展而定型的。《孔子項橐相問書》也並非就是一部書,而是一篇約有兩千字的文章,前半部是近於賦體的敘事,後半部是近於唱詞的七言“詩曰”。
作品中說,孔子東遊時,路上遇到三個小兒,其中兩個正在打著玩,另一個沒有“參戰”。這個小兒就是項橐。孔子怪而問之,於是引起了一場智鬥。孔子向項橐提出了四十多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自然風物,乃至冶遊博戲,人生家庭,倫理道德等。項橐卻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聽後佩服得連說了六個善哉!接著,項橐問了孔子三個問題,孔子卻回答不上來。最後隻說了一句“後生實可畏也”。
現摘作品中幾節:
項橐有相,隨擁土作城,在內而坐。孔子語小兒曰:“何不避車?”小兒答曰:“昔聞聖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從昔至今,隻聞車避城,豈聞城避車?”夫子當時無言而對,遂乃車避城下道。
夫子問小兒曰:“汝知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門無關?何車無輪?何牛無犢?何馬無駒?何刀無環?何火無煙?何人無婦?何女無夫?何日不足?何日有餘?何雄無雌?何樹無枝?何城無使?何人無字?”
小兒答曰:“土山無石。井水無魚。空門無關。神車無輪。石牛無犢。木馬無駒。斫刀無環。螢火無煙。仙人無婦。玉女無夫。冬日不足。夏日有餘。孤雄無雌。柘樹無枝。空城無使。小兒無字。”
夫子曰:“吾車中有雙陸局,共汝博戲如何?”小兒答曰:“吾不博戲也。天子好博,風雨無期;諸侯好博,國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遲;農人好博,耕種失時;學生好博,忘讀書詩;小兒好博,笞撻及之。此是無用之事,何用學之。”
《孔子項橐相問書》問世後,以其有趣的內容,通俗的語言,活潑的形式,贏得了群眾的喜愛,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
項橐能夠成為小兒神的原因,不僅因他是個能難倒聖人的罕見神童,而且還因為他的早夭引起了人們對他的惋惜。據說,項橐隻活了十歲便夭亡了。項橐死後被人們神化,成為“先聖大王”和“小兒神”。《孔子項橐相問書》在書後說:
二人登時卻覓勝,誰知項橐在先亡。
夫子當時甚惶怕,州縣分明置廟堂。
到了秦漢時期,就有州縣為項橐立廟了。到了明代,項橐受到廣泛的奉祀。
明人黃瑜在《雙槐歲鈔》卷六中雲:“保定滿城縣南門有先聖大王祠,神姓項,名橐,周末魯人,年八歲,孔子見而奇之。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
明人董斯張在《廣博物誌》中雲:“項橐,魯人,十歲而亡。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
“屍祝”是古代祭祀中擔任屍和祝的人,即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項橐是一個難得的神童,他夭亡後,理所當然地受到人們的崇拜,並被樹為少年兒童崇拜的偶像。
收在《曆朝故事統宗》和《東園雜字》等書中的明代《小兒論》一篇,在後世的影響亦很大,其結尾部分雲:小兒曰:“天上零零,夫子知有幾星?”子曰:“適來問地,何得談天?”小兒曰:“地下碌碌,知有幾屋?”子曰:“隻論眼前,何得談天說地。”小兒曰:“若論眼前,眉毛數得有幾莖?”夫子不答而去。故有後生可畏之語。詩曰:
休欺年少聰明子,廣有英才智過人。
談話世間無限事,分明古聖現其身。
福神
福在世俗觀念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人們祈福的目的在於享福,那麼,福指什麼?指福運、福氣、運氣、幸福等。福有幾種呢?自古以來就有“五福”之說,而“五福壽為先”,所以五福是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見《書·洪範》)桓譚的《新論》中又說:五福是指“壽、富、貴、安樂、子孫多”。
福神源於福星。所謂福星,指的是歲星,也就是木星。術士們聲稱,歲星照臨能降福於民。福星信仰又是源於“三官”信仰。東漢時期的張道陵始創了道教,他死以後,其子張衡不僅繼承了道教教義,並且大力提倡“三官”信仰。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三官信仰就是每當信徒有病時,就由張衡為他們“處方”醫治,不用服藥,隻需向三官作祈禱即可。方法也簡單,張衡用一張紙“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份),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見《三國誌·張魯傳注》)也就是說,一份告於天即掛在山上,一份埋於地下,一份沉入水中。三官信仰宣稱:天官可以賜福,地官可以赦罪,水官可以解厄。這種信仰自從張衡倡導以來,一直流傳至今,尤以天官賜福的說法最受人們的歡迎,於是,人們便把天官作為降福的福神來信奉,這一信仰在民間是根深蒂固的。
天官在三官信仰中本來是一位福神,可是在民間又將他稱做福星或福判。他的形象也很似吏部官員,一身朝官裝束,紅色袍服,係繡龍玉帶,足登朝靴,手執大如意,慈眉悅目,五綹長髯,一派喜顏悅色,雍容華貴的氣派,給人一種和氣生財,富貴滿門的感覺。在民俗畫中,有的天官像旁邊還有一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有玉蘭、牡丹,它的寓意是“玉堂富貴”,還有一種天官圖是天官笑容滿麵地抱著五個善童,善童手中分別捧著仙桃、石榴、春梅、佛手和吉慶鯉魚燈等吉祥物,這些吉祥物在民俗信仰中表示長壽、多子、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等,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民間認為,在年節多貼這種年畫,向天官祈求,天官也一定會給人帶來好運。
因為“福”中也包含著財運,發財的意思,故而在有的民俗畫中又把天官視做“賜福財神”,天官圖中的天官執如意坐在元寶之上,上方又繪著金山銀山和鬥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寶盆,兩側為和合二仙,招財童子,利市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