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曹司,地獄司,官員司,隸事司,投生司,風雨司,僧道司,勾願司,醫藥司,舉意司,水府司,四生司,看經司,土地司,速報司,舉善司,長壽司,法汗司,走獸司,平等司,山神司,注福司,水造像司,子孫司,注生司,燒香司,照證司,注祿司,五道司,還魂司,忠孝司,城隍司,孝順司,齋戒司,修廟司,山林司,殺生司,推問司,六道司,陳狀司,孤魂司,疾病司,昧心司,財帛司,注死司,惡報司,法杖司,曹吏司,鬼魅司,枉死司,索命司,校量司,功德司,五穀司,貴賤司,掠剩司,水怪司,促壽司,毒藥司,奸邪司,奸淫司,枉禍司,失魂司,驛客司,飛禽司,精怪司,墮胎司,盜賊司,冤枉司,減福司,送病司,忠直司,放生司。
從以上七十三司(或雲七十五、七十六司,但號稱七十二司)來看,東嶽大帝將人間吏僧道,忠臣孝子,百姓子孫,正直善良,乃至奸臣賊子,強盜淫邪都管了,還要將飛禽走獸,魚鱉水族,林木五穀亦“網”在其中,就連孤魂野鬼,鬼魅精怪也不放過,統統置於他的管轄之中。人若在生時為良為善,大帝就可為他注福增壽,死後可以投到好人家,有個好報應,若是作奸作惡,就會被大帝減去壽祿,死後還會打入地獄,遭惡報。
人們信仰泰山,並不是因為泰山在王權思想方麵對老百姓的影響,而是泰山有“主人生死,收人魂魄”這一職能。在民間傳說中,人在將要死的時候,是泰山神派出的冥差將人的靈魂勾去的。泰山也因為有了主人生死,收人魂魄,總管鬼事的功能,後世人對泰山又有了許多說法。按應劭的《風俗通義·正義》中所雲:“俗說岱宗上有金篋玉策,能知人壽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倒讀曰‘八十’,其後果用耆者。”
泰山神的治鬼神職功能中,既包括了派出冥差收取人之魂魄,也包括對善惡之鬼的賞罰,送鬼投胎,等等。泰山神總管著鬼魂之事,是鬼世界的領袖。
泰山神管理鬼魂的程序是,當人死了以後,靈魂要先到當地土地祠去報到,然後到當地城隍廟裏辦理一應進入地府的入冥手續,最後轉到東嶽大帝那裏。當鬼魂來到東嶽大帝這裏後,東嶽大帝就要對他們在陽世的恩恩怨怨進行處理。由於天下的鬼魂太多,鬼魂之間的恩怨關係又複雜繁多,東嶽大帝設置了七十二個職能機關,稱“七十二司”來具體辦理。七十二司列於東嶽大帝兩側,聽憑大帝吩咐和隨時向大帝彙報。古人信仰這七十二司,並普遍認為,陰間的各級大小官吏都是由人間的忠良之輩死後到了大帝那裏任職的。明代李昌祺在《剪燈餘話》卷四《泰山禦史傳》中雲:“泰山一府,所統七十二司,三十六獄,台、省、部、院、監、局、曹、與夫廟、社、壇、土單(古代祭祀用的平地)、鬼、神、大而塚宰(周代六卿之首,後世稱吏部尚書),則用忠臣,烈士、孝子、順孫,其次則善人,循吏,其至小者,雖社公、土地,必擇忠厚陰德之民為之。”相傳,七十二司中的速報司就是宋代著名的清官包拯(見《續夷堅誌》)或說是嶽飛(見《燕京歲時記》),東嶽大帝的屬下既然都是忠義仁德之士,大帝更是一位正義之神,懲惡之神了。
由於泰山神執掌著人的生死大權,民間就產生了一種“關魂”的習俗。就是說有人昏死過去了,就被認做是此人的魂靈不知丟失在何處,人們就祈求東嶽大帝幫忙查看一下,看此人當死不當死,此人的魂靈是否被誤拘了,如果被誤拘的話,敬請東嶽大帝放還此人,這就是“關魂”的說法。
如果有人作惡,東嶽大帝會給予懲罰的。宋朝洪邁在《夷堅誌》丁卷第七《馮資州婿》中雲:
蜀人馮子春,為資州太守。其婿從之官。嚐須公使銀盆,老兵持以入,婿匿之,而稱失去,且語馮雲未嚐用。
馮以為兵所竊,置諸獄。兵衰老,不能堪訊鞫(審),遂自誣伏。索其物,則雲久已轉鬻(賣)了。既論罪決杖,且責償元直(退贓)。兵不勝冤憤,具狀訴於東嶽行宮,泣拜而焚之。仍錄一紙係腰間,乃自經(上吊自殺)於廟門之外。
馮受代,複知果州。忽見此兵正晝在側。愕然曰:“汝死已一年,如何得以到此?”對曰:“銀盆事,某陳訴嶽帝,令來追知府女婿對理。”馮驚懾之次,俄失所在。其婿即苦中惡,當日死,馮後七日亦卒。
從此文中可以看出,東嶽大帝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陰間好大帝,隻要人們求他,他就為民辦事。將那些惡人除掉。
東嶽大帝還可以保佑善人。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說“順治十年四月,泰安州知州某於泰山下行,忽見片雲自山巔下,雲中一人,端然而立,初以為仙,及墜地,則一童子也。”驚問之,曰:“曲阜人,孔姓,方十歲。母病,祈禱泰山府君,願殞身續母命。母病尋愈,私來舍身岩,欲踐夙約,不知何以至此。”知州大嗟異,以車輿載之送歸。
人們把死看做是一件大事,既不想死去,也不想在死去以後到鬼的世界裏受到折磨,所以,對東嶽大帝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祈盼東嶽大帝能給人加壽,企盼死後不要受到折磨,並有一個好的投生機會,這是人們崇尚生命,珍愛生命的美好願望。在這種心態下,東嶽大帝便成為天下普遍奉祀的神明,人們建廟以祭祀,把東嶽廟看成是泰山神的派出機關,在這裏向東嶽大帝祈求,懇請他的幫助。
泰山成為鬼府,泰山神成為冥司之主,它究竟開始於何時?據清代學者顧炎武的考證認為:“嚐考泰山之故,仙論起於周末,鬼論起於漢末。”(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五中亦說:“泰山治鬼之說,漢魏間已盛行。”泰山鬼府之說可謂曆史久遠,但東嶽大帝的稱號則要晚得多。
東嶽大帝在民間傳說中儼然就是陽世官員模樣。還持有官印。據《支誌》癸卷三雲:德州郡守王促孺從屬吏處得一玉印,印文為“太山府君之印”。
東嶽大帝的誕辰為農曆三月廿八日。
閻王
陰間的最高統治者有好幾位。地藏王是佛教塑造的陰間最高統治者;酆都大帝是道教塑造的陰間最高主宰;東嶽大帝是民間源於自然崇拜塑造的陰司最高統治者,但在世俗心目中,最有權力、最厲害的陰間統治者還要數閻王了。
閻王一詞是梵語,也被譯作“焰摩羅王”、“閻魔”等中文。他的俗稱說法就更多了,如“閻羅”、“閻波羅王”、“閻羅王”、“閻摩王”、“閻君”等,這些都是被中國民間俗化了的稱謂。從這些稱謂中可以看出,有些還帶有梵文的語音,有些則完全被中國化了。
閻王被冠以如此眾多的名稱,說明人們對閻王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和閻王文化在民間的繁衍程度。這些都與人們的生死觀有一定的聯係。因為人生在世是有所依附的,死後也應當有所依附,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就形成了冥界觀,閻王文化。
過去有一種迷信說法,說世界有天間、陽間和陰間。天間是玉皇大帝和佛為首的神佛們的樂園,人間世俗中那些得道成仙的也能到那裏去。世俗中絕大部分的人是到不了那裏的,死了以後要到陰間去報到。陰間最高主宰是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地藏王,但他們都是名義上的最高主宰,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閻王手裏,因此,他在民俗中的影響很大,俗話說:“閻王叫人三更死,誰敢留他到五更。”可見閻王的權力有多大了。
閻王和地獄信仰源自佛教,當佛教傳入我國後,這一信仰很快被我國民眾所接受,並產生巨大影響。究其原因,它與我國本土的鬼魂迷信和陰曹地府觀念有著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