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花貓準備一躍而出時,那隻站立方向和別人不一樣的麻雀及時看見,大叫道:“貓來了!快逃!”其他的麻雀立刻聞聲飛走,這隻特立獨行的麻雀救了大家。現實之中,正確的意見有時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當你成為這樣的少數人時,你要懂得堅持。惟有堅持,才能使個性保持棱角。
生活中許多人極力推崇“統一”,服裝要統一,發式要統一,言語要統一,行為要統一,思想要統一。在這種模式的約束下,你就會慢慢變得沒有了個性,稍有不同便被認為是另類。然而,你就是你自己,永遠都不會成為別人,做真正的自己,就要保持你獨有的個性。
無足輕重還是舉足輕重
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已經無足輕重時,他也就找不到生存的意義了。
在某一城市一家醫院的同一間病房裏,住著兩位相同的絕症患者。不同的是,一個來自鄉下農村,一個就生活在醫院所在的城市。
生活在醫院所在城市的病人,每天都有親朋好友和同事前來探望。家人前來時寬慰說:家裏你就放心吧,還有我們呢,你就安心養病吧。朋友探望時勸慰說:現在你什麼也別想,就一門心思養病就行。公司來人時開導說:你放心,公司裏的事,我們都替你安排好了,你現在的工作就是養病……
來自鄉下農村的患者,隻有一位十四五歲的小女孩守護著。他的妻子半個月才能來一次。或送錢,或送些衣物。妻子每次來,總是不停地說這說那,要丈夫為家裏的事情拿主意:快要春種了,今年是種“西瓜”還是“茄子”?再過兩天,他大叔就要嫁女了,你說送多少賀禮啊?女兒說要跟她表姐去大城市打工,我還沒答應,這事要你拿主意……
幾個月後,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生活在醫院所在城市的那位病人,在親人、朋友、同事一聲聲“你放心吧”、“你就安心養病吧”的寬慰聲裏,意識中感覺他們已不需要自己,自己也就失去了活著的價值意義,漸漸地失去了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於是在孤獨寂寞與病魔的吞噬中一點點地死去了。
來自鄉下農村的患者,在妻子大事小事都要自己定奪、拿主意中,意識中感覺家人對自己的不可缺少,自己對家人的重要,意識到自己必須活著,哪怕僅僅是給家人拿些主意,於是一種強烈的求生欲望使他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每個人都渴望被別人重視,被別人需要。如果有一天,一個人發現自己對於別人已經不再重要,別人不再聽取自己的意見,那時就會感到生活沒有了意義和方向。別人對他的依賴從某種程度上變成了對他的心靈反哺。
依賴別人,不如依賴自己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依賴別人不如依賴自己,因為隻有你自己清楚自己的境遇。
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父親從小就注意對兒子獨立性格和精神狀態的培養。有一次他趕著馬車帶兒子出去遊玩。在一個拐彎處,因為馬車速度很快,猛地把小肯尼迪甩了出去。當馬車停住時,兒子以為父親會下來把他扶起來,但父親卻坐在車上悠閑地掏出煙吸起來。
兒子叫道:“爸爸,快來扶我。”
“你摔疼了嗎?”
“是的,我自己感覺已站不起來了。”兒子帶著哭腔說。
“那也要堅持站起來,重新爬上馬車。”
兒子掙紮著自己站了起來,搖搖晃晃地走近馬車,艱難地爬了上來。
父親搖動著鞭子問:“你知道為什麼讓你這麼做嗎?”
兒子搖了搖頭。
父親接著說:“人生就是這樣,跌倒、爬起來、奔跑,再跌倒、再爬起來、再奔跑。在任何時候都要全靠自己,沒人會去扶你的。”
從那時起,父親就更加注重對兒子的培養,如經常帶著他參加一些大的社交活動,教他如何向客人打招呼、道別,與不同身份的客人應該怎樣交談,如何展示自己的精神風貌、氣質和風度,如何堅定自己的信仰,等等。有人問他:“你每天要做的事情那麼多,怎麼有耐心教孩子做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誰料約翰·肯尼迪的父親一語驚人:“我是在訓練他做總統。”
每個人對別人都有一種依賴性,在家依賴父母,依賴愛人,在外依賴朋友,依賴同事。然而,生活中最大的危險就是依賴他人來保障自己。將希望寄托於他人的幫助,便會形成惰性,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將希望寄托於某種強大的外力上,意誌力就會被無情地吞噬掉。
在困難麵前不能輕易放棄
在困難麵前決不能輕易說放棄,因為一旦放棄也許就再也不會有機會了。
動物們舉辦長跑運動會,參賽選手非常多。烏龜明知道自己不會得到好名次,但它還是報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