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製造業巨大的薪酬差距(1 / 3)

製造業巨大的薪酬差距

海外

作者:艾瑞克·凱勒

越來越多的廠商,無論他們的總部設在哪裏,都將美國看作是最利於商業發展的地方。

據波士頓谘詢公司(BCG)合夥人Michael Zinser 說,“不久前,許多企業都將中國視為生產成本低廉的國家,而如今美國也已變得越來越具有競爭力。”

Zinser和他的同事們對企業薪酬,生產效率和海外生產物流等隱性成本的調查表明了海外代生產正在逼近一個“臨界點”。他們預測,許多製造行業——電腦和電子產品,家電和電氣設備,機械,家具還有更多行業的生產將會很快地流向美國而遠離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國家。

美國製造業的工資相對較低增長要歸因於即將到來的一波“重新調整”嗎?也許部分原因是這樣的。BCG的研究表明戰略生產取決於各種因素的結合。

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美國經濟分析和BCG的調查顯示:2005年,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工資水平比中國高出23倍。今天,美國的該項數字為中國的約11倍。預計到2015年,美國製造業的平均工資將僅為中國的6倍。然而,如果將美國生產工人較高的生產效率考慮進來,薪酬差距將縮小到僅為中國的2.3倍。

據BCG報告指出,隨著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技術和效率日趨成熟使得他們的工資上漲,中國製造業的工資有望在未來幾年內增加約18%。

運輸,其他供應鏈成本、隱性成本都增加到了總成本中,“很多公司會發現在中國生產製造再運往美國的產品將會隻節省一些邊際成本,而在美國加工這些產品可能會更便宜一些,”Zinser和他的同事們在報告中寫道。

反作用力

反作用力通常製約著製造業的生產。位於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生產力與創新聯盟高級經濟學家Cliff Waldman解釋說,“這是一個有趣的推拉原理”。企業對技術工人的需求上漲帶動了工資上漲,而同時全球化在拉動工資下降。

位於北美洲的德國大陸汽車(Continental Automotive)和位於密歇根州奧本山的德國大陸輪胎公司(Continental Tire)的資深經理人,高級人力資源專家Liz Beasley親身經曆了這個推拉原理。

“我們企業對嫻熟的技術工人的需求一直在增長”,Beasley所在的德國公司美國員工超過9,500名。據她講技術嫻熟的萬能維修工職位很難招聘,推動了工資上漲。與此相反,技術相對不熟練但可培訓的工人則很好招聘。

仍然較高的失業率和明顯的技術差距導致的高技術人才難求相互影響,結果是技術要求較高包括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等領域的職位競爭在持續增長。

緩慢的工資增長

據金佰利有限公司全球人力資源總監Jeff Lupinacci說,“過去五年製造業的工資增長已幾近停滯”。

據來自美國勞工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員工今年8月的平均時薪為$24.01,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3%。

得克薩斯州Intelligent Compensation LLC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資深人力資源專家Bob Cartwright說,麵對經濟衰退,許多雇主大幅度降低成本以保持競爭力,維持運營。在許多工廠,車間工人的工資增長已緩慢延伸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分公司乃至全球的企業。例如,總部位於達拉斯的美國金佰利公司全球25000名員工,2011年全體員工平均工資上漲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