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 龐賀峰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勇敢地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革命鬥爭事業,並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掀起了大革命的洪流。1936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基於對中國革命事業的重大責任感和當時抗戰所麵臨的嚴峻形勢,利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比較安定的環境,致力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在1938年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第一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號召。期間,全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對一係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了探索和創新,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毛澤東思想,並在黨的七大上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在全黨範圍內基本上統一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認識。
一、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雖然在長征途中召開了遵義會議,通過總結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基本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但這個時期對全黨而言,並沒有完全認識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已開創的中國革命新道路的正確性,對中國革命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全黨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黨內還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如毛澤東在1942年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所說:“黨的總路線是正確的,是沒有問題的,黨的工作也是有成績的。”那麼,“究竟我們的黨還有什麼問題沒有呢?我講,還是有問題的,而且就某種意義上講,問題還相當嚴重。”毛澤東在這裏所說的相當嚴重的問題,首先就是怎樣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及共產國際指示的態度問題,也就是學風問題。為此,黨中央、中央紅軍在結束長征到達陝北伊始,就開始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力圖清除產生“左”傾錯誤的思想根源。
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以及毛澤東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表明了黨中央已經在克服“左”傾錯誤中逐漸成熟,不僅為處於轉折關頭的中華民族指明了正確的政治方向,確立了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的形成過程中最難解決的問題,而且表明與“左”傾教條主義嚴重脫離中國國情的主觀錯誤劃清了界限。隨後,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等著作中,著重從思想路線的高度總結黨的曆史經驗,係統總結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犯的錯誤,並從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批判了“左”傾教條主義,論證了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然而,黨和毛澤東清理“左”傾錯誤思想影響的進程,卻因為王明回國並對中央路線幹擾而一度被打斷。1937年底,共產國際派王明回國。王明以“欽差大臣”自居,反對中共中央在抗戰初期製定的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獨立自主原則,忽視黨的全麵抗戰路線同國民黨片麵抗戰路線的原則分歧,輕視黨在抗戰中的領導作用,過分強調統一戰線中的聯合,把自己的行動限製於國民黨蔣介石所允許的範圍內,反對發動群眾,輕視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遊擊戰爭和人民戰爭以及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作用,幻想依靠國民黨軍隊求得速勝,犯了右傾主義錯誤。王明右傾錯誤的思想根源依然是教條主義。回國前,共產國際書記處曾專門召開會議,討論中國抗戰的形勢和中國共產黨的任務,認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比較弱小,中國抗戰應依靠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於是,王明把他們的主張說成是共產國際斯大林的指示,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奉為聖經,隻注意他們的具體結論,而忽視了引出結論的具體曆史背景和過程。亦即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許多觀點,是根據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經驗總結出來的,生搬硬套地將它用到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東方社會,自然會犯“水土不服”的毛病,這樣做看起來取到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經”,但實際上拋棄了馬克思主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一基本原則,看起來思想上無比革命,實際上思維十分保守,一旦采用這種思想來指導實踐,很容易給革命帶來嚴重的損失。毛澤東曾說:“共產國際不是一種行政組織,除起顧問作用之外,並無任何政治權利。雖然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的一員,但決不能說蘇維埃中國是受莫斯科或共產國際統治。中國共產黨僅是中國的一個政黨,在它的勝利中它必須是全民族的代言人,它決不能代表俄國人說話,也不能代表第三國際來統治,它隻能為中國群眾利益說話。”因此,不解決思想深處的教條主義,不克服黨內許多人對共產國際的迷信,是不能夠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的。與此同時,黨內還不同程度的存在經驗主義的影響,許多從事實際工作的同誌,把局部經驗誤認為普遍真理,而且他們的知識也不是完整的,難以把握各項革命工作。
但是,埋葬這兩種錯誤傾向並非易事,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是頑固的。為此,1942年,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以馬克思主義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整風運動,經過整風,全黨不僅提高了馬列主義理論水平,了解了黨的曆史上的路線是非問題,而且懂得隻有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也認識到毛澤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範,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路徑。
二、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靈魂
早在1930年5月,毛澤東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就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誌了解中國情況。”1938年,毛澤東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共產黨員應是實事求是的模範,”“因為隻有實事求是,才能完成確定的任務;隻有遠見卓識,才能不失前進的方向。”延安整風運動中,毛澤東用“實事求是”來解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他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而要這樣做,就須不憑主觀想象,不憑一時的熱情,不憑死的書本,而憑客觀存在的事實,詳細地占有材料,在馬克思列寧主義一般原理的指導下,從這些材料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因此,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