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基礎(1 / 3)

中共陝西省委黨校 馮卓亮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擴張、資本掠奪、武裝侵略遍布全球,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民族解放運動與反帝反封建運動成為廣大殖民地國家、封建落後國家的主要任務。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指明了前進方向。在十月革命影響下,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創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堅持把馬列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有其豐厚的客觀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品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誕生於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發達的西歐國家,來源於對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的繼承與批判,代表了無產階級的根本利益,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嚴整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解放的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方法論。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這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隻有同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其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就在於它是同各國具體實際緊密結合的,是在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中運用和發展著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正確的理論必須結合具體情況並根據現存條件加以闡明和發揮。”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其發展的深刻內涵,就在於各國共產黨人把它的基本原理與時代變化的特征相結合,與處在變化了的時代中的各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對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係列重大問題作出新的回答,得出新的科學的結論,從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十月革命的勝利,就是馬克思主義學說與俄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列寧的社會主義思想,也為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鮮血液。

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說明馬克思主義不是僵死的教條,內在要求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必須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發展變化著的時代相結合,隻有這樣才能製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具體的方針和政策,也才能使馬克思主義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指導意義。

二、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基礎

17世紀中葉西方國家在進行如火如荼的資產階級革命之時,東方大國中國在進行著新一輪的王朝更替,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取代了大明王朝,成為新的統治階級。清朝統一中國後,在他統治的二百多年裏,把封建文化專製製度發展到了極致,在西方高度發展資本主義的時候,清政府夜郎自大,實施了閉關鎖國政策,1840年西方侵略者用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們的國門,清政府的妥協退讓,使我們的祖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人民為挽救國家和民族危亡,進行了前赴後繼的鬥爭。但是,無論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戊戌變法,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還是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四次大的鬥爭都沒有能扭轉中國社會江河日下的命運。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帝製,但北洋軍閥袁世凱很快篡奪了政權,複辟當了皇帝。袁世凱死後,中國又長期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麵。中國社會的兩大問題,帝國主義掠奪和封建主義壓迫一個都沒有解決。中國社會需要新的階級來領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