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 趙璐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這個奮鬥目標,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先後提出恢複國民經濟,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和“一化三改”兩個階段性目標。黨的奮鬥目標的實現,說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掌握和運用國家機器,綜合運用經濟、政治、法律、行政等各種手段,領導管理國家和社會的執政能力。
一、革命型政黨向執政型政黨的轉變:“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製度”奮鬥目標的提出
1949年3月,在中國人民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了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毛澤東在這次會議上作了報告,規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在經濟、政治、外交方麵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要迅速地恢複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為我黨奪取民主革命的徹底勝利和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作了方針上政策上的準備。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奮鬥目標,為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奮鬥目標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這標誌著黨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了28年的英勇奮鬥,終於取得了勝利;標誌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結束和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開始;也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由革命型政黨向執政型政黨的轉變。中國從此進入曆史發展的新時代,即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曆史階段。
二、駕馭全局的執政能力:“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製度”奮鬥目標的實現
(一)階段性目標之一: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複國民經濟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分析了中國的經濟情況,強調新中國成立後的首要任務是迅速恢複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逐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這表明,中國共產黨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奮鬥目標有非常明確的認識,為了實現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製度的偉大目標,首要的任務就是要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複國民經濟。
新中國成立之時,全國解放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還需繼續完成,長期遭受戰爭破壞的國民經濟亟待恢複。國際上,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繼俄國十月革命之後,在帝國主義東方戰線上打開的一個缺口,它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增強了全世界反對帝國主義的力量。世界革命力量的增強,有利於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行。但是,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依然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可能性也依然存在。美帝國主義不甘心它在中國的失敗,為了稱霸全球,悍然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並把矛頭指向中國,公然霸占了中國領土台灣,繼續支持國民黨殘餘勢力對中國大陸進行騷擾和破壞;同時,在經濟上對中國實行禁運和封鎖,妄圖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裏。在國內,人民革命戰爭已經取得了基本勝利,但是還沒有完全勝利。國民黨反動派還盤踞著西南、華南的某些省份和台灣等一些沿海島嶼,妄圖進行垂死掙紮,國民黨反動派潛伏下來的土匪、特務和各種反革命殘餘勢力,以各種方式進行破壞和搗亂,妄圖顛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在新解放區,約有三億一千萬人口的地區,土地改革尚未進行,封建地主階級還沒有完全打倒,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整個國民經濟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麵對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形勢和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黨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製定的階段性奮鬥目標是:在堅決實現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同時,徹底完成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粉碎國內外敵人的反革命陰謀,鞏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迅速恢複國民經濟,為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創造條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三年時間裏,黨按照七屆二中全會上製定的路線、方針和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戰鬥任務、戰略策略思想,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偉大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運動,進行了“三反”“五反”和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與此同時,黨為穩定市場物價,恢複國民經濟,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做了大量的工作。到1952年底,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權,迅速地恢複了國民經濟,建立了以國營經濟為主導、五種經濟成分並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積累了一些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經驗,為我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做了充分準備。
經過三年艱巨複雜的鬥爭,醫治了戰爭創傷,完成了恢複國民經濟的任務,中國的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條戰線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到1952年,工業生產有很大的增長,工業主要產品的產量,絕大部分已超過新中國成立前的最高年產量。“1952年中央各工業部所屬廠礦的總產值合計完成國家全年計劃指標的112%。”農業生產也獲得了恢複和發展,“1952年糧食作物種植麵積一億二千二百餘萬公頃,技術作物種植麵積一千二百餘萬公頃。糧食作物總收獲量達一億六千餘萬公噸,棉花總收獲量達一百二十九萬公噸”,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三個年度的豐收。
文化、教育、衛生事業也有相當的發展,在國民經濟迅速恢複和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1952年全國有3/4的高等學校進行了院係調整,對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進行了初步改革。所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工農速成學校學生的生活費用,已由國家供給。“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學生共十九萬四千餘人……高等學校學生總數同1951年比較是125%,同1950年比較是140%。1952年全國中等學校學生314萬餘人,同1951年比較是160%,同1950年比較是201%。”人民衛生教育事業也有新的發展,“1952年中央衛生部係統所屬各種公立醫院共有床位13萬餘張,同1951年比較是138%,同1950年比較是224%。”“1952年全國縣衛生院共有2097處,設有衛生院的縣已達全國總縣數的96.8%。……1952年中國科學院科學研究機構共27個,配合國家建設進行了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同1951年比較是125%。”1952年“全國共有文化館2468個”,除極少數邊遠縣份外,都已建立了這種群眾文化活動的基層組織。國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使職工生活得到了改善。1952年“中央各工業部所屬企業全體職工平均工資,除房租和水電補助費外,比較1951年約增加11%,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比較1951年約增加15%。1952年全國享受勞動保險待遇的工人、技術人員、職員已達330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