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業大學 方美 崔華華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按照通常的解釋是指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它既表示了一種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也表示了一種馬克思主義與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以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優秀部分相融合的理論成果,同時也表示了一個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過程。從內容上說,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並在運用中給予新的理論創造和發展,形成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係。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必然產生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所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就是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和曆史經驗,將其提升為理論,使之馬克思主義化,以形成具有中國特性、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它的實質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所以,我們講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包括了有機統一的兩個過程:一個是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的過程;一個是將中國經驗、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化的過程,也就是將中國革命和建設豐富的實際和具體經驗上升為科學理論的過程。所以,無論是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具體實踐,還是將中國經驗馬克思主義化,都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我們講中國特色,講與時俱進,講用發展著的實踐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都必須堅持這一前提。背離了這一前提,也就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就隻可以稱為中國式馬克思主義,而絕不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不算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及其挫折
馬克思主義作為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其中國化過程就是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的民族特點和民族形式,成為指導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理論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然而,作為一個命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卻始自抗日戰爭時期,是毛澤東、張聞天等中共領導人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會議報告中提出來的,它的提出絕非曆史的偶然,具有形成的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
1945年春召開的中共七大通過的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的或經驗主義的偏向。”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在第一次偉大社會變革時期,所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第二次偉大社會變革時期,是從傳統形態的社會主義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改革創新時期,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行重新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創立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十三大,特別是在十四大的基礎上,十五大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且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21世紀初,江澤民同誌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並根據國內外實際情況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境界,把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貢獻、新勝利,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麵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係列兩難問題的挑戰,如,既要CDP增長,又要社會事業發展;既要產業結構升級,又要擴大就業;既要城鎮化,又不能過多占用土地;既要堅持效率優先,又要更加重視公平;既要提高勞動生產率,又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等,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借鑒曆史,展望未來,提出並帶領我們實施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表明我們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水平,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發展觀上的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