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的一點思考(1 / 3)

陝西師範大學 宋誌彬

科學界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具有指引作用,對於在中國如何堅持、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界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一直以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也產生了許多理論成果。這些理論成果對於我們進一步學習、研究具有極大的借鑒價值。通過對這些理論成果的學習和深入思考,筆者認為,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特性,馬克思主義產生於實踐,發展於實踐,來到中國也是由於實踐的需要。所以,筆者試圖從實踐這一基點出發,圍繞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結合所涉及的幾個要素來界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這些要素包括實踐環境、實踐發展與實踐主體。關於實踐環境主要包括民族傳統與民族文化兩個方麵,關於實踐發展則應凸顯時代主題,關於實踐主體,則應落實到大眾上。筆者認為,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適應實踐的需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過程。

這樣的界定主要是基於如下考慮:首先,實現與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直接、最根本的動力在於實踐的需要,而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是一門來源於實踐的學問,它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但馬克思主義隻有與實踐科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力量。第二,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科學結合,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環境的科學結合。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機械地照抄、照搬馬克思主義,而必須充分考慮本民族的曆史傳統與曆史文化,並積極實踐馬克思主義與之科學結合。第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科學結合,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發展相結合。實踐主題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相應的作為指導實踐的科學理論也應該不斷向前發展。這要求我們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時代特色,以科學的創新精神豐富、發展這一理論。第四,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科學結合,應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主體科學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沒有一項不是依靠群眾的艱苦努力完成的。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和了解程度,關係著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與命運。同時,與群眾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本身具有的理論品質,也是馬克思主義存在、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實踐角度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有這樣的兩點好處:一是有助於凸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價值。馬克思主義理論自產生之日起,就是指導無產階級戰鬥的武器,在中國革命和建設曆程中,其實踐價值也得到了驗證。現實告訴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明智的選擇,是應該長期堅持,毫不動搖的。二是有助於全麵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內涵。實現馬克思主義與實踐環境、實踐發展、實踐主體的全麵結合,是科學實踐的需要,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的前進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指馬克思主義民族化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必然要求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

一方麵,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是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精神遺產的需要。這些精神遺產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在漫長的曆史實踐中積澱下來的。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去繼承、發揚本民族的精神財富。另一方麵,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華民族的形式,將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華民族曆史發展潮流中,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充分發揮指導實踐作用,並獲得長期堅持和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曆史傳統相結合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學習我們的曆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是我們學習的另一任務。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曆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於這些,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曆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曆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曆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著重要的幫助的。”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國家,漫長的歲月為我們今天的發展積澱了深厚的曆史底蘊,獨特的民族風格、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這些寶貴的曆史遺產是中華民族團結、自強的精神紐帶。

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要做到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對這些曆史遺產的繼承,並實現二者的互融互化,使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曆史發展中;同時,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曆史傳統給予係統的、科學的總結,賦予其新鮮的生命力。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條重要曆史經驗,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要求。

(三)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文化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