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1 / 3)

中共陝西省委黨校 羅鳳琳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之際,在貫徹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著力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之時,回顧和總結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貢獻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鄧小平居於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特殊的曆史地位,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大理論成果,並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一、鄧小平繼承並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長河中,毛澤東是先行者和傑出的代表。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發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的號召(上個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選集》正式出版時,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修改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當時作這樣的修改主要基於兩個方麵的考慮:一是蘇共和斯大林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法有民族主義的傾向,為免其誤解而做的修改。二是我們黨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這樣做,既不影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又保持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團結)。從此,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更加自覺地、大規模地進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工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後的不同時期,在軍事、政治、經濟、黨的建設等多方麵提出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他不僅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貢獻了自己的智慧,而且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曆史轉折關頭,捍衛並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際國內都有人借否定“文化大革命”,全盤否定毛澤東、否定毛澤東思想,進而否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曆史。究竟怎樣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已成為直接影響中國政局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成為全黨全國人民以至於全世界都在關注的重大問題。鄧小平旗幟鮮明地維護毛澤東的曆史地位,科學地評價毛澤東思想。他要求我們看清這樣一個事實: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曆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否定“文化大革命”,絕不意味著可以全盤否定毛澤東、全盤否定毛澤東思想。全盤否定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也就意味著全盤否定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曆史。鄧小平以他的遠見卓識、豐富的政治經驗和高超的領導藝術,在千頭萬緒中抓住決定性環節,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他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強調要用“準確和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捍衛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處理與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問題上,可以用糾正、繼承、發展來概括。鄧小平在談對起草《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的意見時說:“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就是恢複毛澤東同誌的那些正確的東西嘛,就是準確地、完整地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嘛。基本點還是那些。從許多方麵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誌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後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正是在糾正黨和毛澤東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與實踐時,鄧小平理論的主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治路線開始確立;在糾正對社會主義的僵化認識中,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範疇改革開放的一係列重要思想開始形成。鄧小平繼承性地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發展了黨和毛澤東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提出的正確思想和積累的寶貴經驗;鄧小平創新性地發展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及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

二、鄧小平創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為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隨著實踐主題的轉換與解答而與時俱進的過程,也是一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回答和解決了“什麼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怎樣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的時代主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所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黨和毛澤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製度基礎”。鄧小平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主題,初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滿懷深情地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是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的。”鄧小平“吹響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創立鄧小平理論,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上闊步前進。”鄧小平在理論上最大的貢獻是豐富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重大理論成果。

(一)鄧小平恢複和發展了黨的思想路線,為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曆史轉折關頭,鄧小平大聲地疾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思想僵化,率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重新審視“文化大革命”,重新審視毛澤東的晚年錯誤,從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中解放出來,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掃清障礙,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