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王金強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永恒課題,是一個曆史過程。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勇於和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隨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推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產生曆史性飛躍,產生“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上取得了重大發展,取得了一係列新的理論成果,其中最主要的理論創新成果就是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進程中的理論創新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88年的戰鬥曆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經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鬥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
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曆史經驗,把握住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脈搏,闡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設計並領導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要求全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行改革開放,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初步解決了社會主義經過長期發展與探索而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為發展社會主義開辟了新的途徑。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社會生產力獲得新的解放,各項事業不斷發展。
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我國已經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發展基礎,同時又存在著不少較為嚴重的問題亟待解決,既麵臨著發展的大好機遇,又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從過去、現在和未來來看,我們國家正站在一個新的曆史起點上,從偏重物質財富增長到更重視人的發展;從單純增長到全麵協調發展;從“先富起來”到“共同富裕”;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低效率”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自主創新型等等,新的問題出現,新的發展要求,都迫切需要有更科學的理論來加以指導。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針對新世紀新階段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新的實踐基礎上,即堅持繼承又勇於創新,首次將我們黨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概括為科學發展觀,全麵地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市場經濟下的發展軌道、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為人民謀福利的發展目的等問題,並將其有機地貫通聯係起來,成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推進。
二、科學發展觀廣泛吸取和借鑒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豐碩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論,都是在廣泛吸取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科學理論。馬克思主義是在廣泛吸納人類文明成果中實現飛躍的,是人類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正如列寧所說,馬克思主義決不是離開世界文明發展大道而產生的一種故步自封、僵化不變的學說。同樣,科學發展觀是在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視野,積極借鑒當今世界有關發展的認識成果基礎上創立和形成的,具有寬廣的世界眼光和理論視野,是符合世界發展趨勢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是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不斷豐富,人們對發展問題的認識不斷深化,發展的內涵越來越充實。大體說來,國外關於發展觀的理論演進主要經曆了四個階段,即經濟增長發展觀、“經濟增長+社會變革”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以人為中心的綜合發展觀,並逐漸形成了增長不等於發展、經濟發展不等於社會進步、注重人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等共識,強調要注重發展的全麵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在實踐上,也有許多成功的做法,如重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可持續利用;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堅持科教興國,注重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反哺農業,減少農業人口,推進城市化;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安全網,等等。這些理論和實際經驗,體現了發展的共性,為我們形成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借鑒,啟發、豐富了我們黨對於發展問題的認識。科學發展觀在追蹤世界發展理論前沿的過程中,注重吸取國際社會發展的有益成果和實踐經驗,借鑒其體現曆史發展規律與社會進步成果的積極因素,並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思想創造,使人類文明的進步成果在中國環境下得以提煉與升華。科學發展觀統籌國內發展的曆史經驗和對外開放的豐碩成果,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係起來,向人類的發展史貢獻了中國特色的發展理論。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戰略,就會對發展的實踐產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響,就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由於科學發展觀著眼於未來發展趨勢,注重發展的綜合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這一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主流,實現了對傳統發展觀的曆史性超越,因此對改變許多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在經濟發展中重速度、輕效益的主要傾向,緩解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約束越來越大的壓力,有著很強的針對性和指導性。因而它既指導解決了中國發展中的各種複雜矛盾和問題,也能為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麵臨的許多重大問題提供借鑒,順應了世界各國人民求和平、求發展、求合作的曆史潮流,必將會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因此,科學發展觀不僅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理論、新思路,而且開辟了一條人類追求文明進步的新道路,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也是一個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