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與東北亞地區的文化,很早就開始了相互交流。
周秦時期的這種交流,表現出某種濃重的神秘主義色彩。這是和當時人們對東北亞地區的文化既缺乏深刻了解,又懷有濃厚興趣的心理狀況有關的。
同東北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主要通過外洋航運得以實現。漢唐航運的發展,促進了這一交流,漢唐文化通過這一條件向東北方向的輻射,在世界文明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周秦漢唐與朝鮮的文化交流
箕子走之朝鮮《尚書大傳》《史記》和《三國遺事》等中朝兩國文獻,都有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滅商之後“走之朝鮮”的傳說,據說又製定頒布了成文法《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以致“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
秦末戰亂,燕、齊、趙等地數萬流民避亂遷居朝鮮,被朝鮮王箕準安置在朝鮮西部地方。西漢初年,燕人衛滿聚眾千餘人,東流?水(今朝鮮清川江),後擊破自稱為王的朝鮮侯箕準,自王朝鮮,箕氏朝鮮滅亡。
考古材料說明,朝鮮青銅器時代的典型器物琵琶形青銅短劍,形製與中國遼寧同時期所發現的一致;分布於朝鮮半島南部的,與中國山東的石棚基本一致。
戰國時期燕國的鑄幣明刀錢,在朝鮮北部各地多有發現,集中者一次即多達千餘枚。
上述表明,周秦時期,中國同朝鮮的文化交流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樂浪古墓群在“衛氏朝鮮”時代,衛滿之孫衛右渠當政時,與漢朝發生戰爭。
元封二年(前109),發兵五萬,分海陸兩路進攻朝鮮。第二年,朝鮮發生內亂,漢軍擊敗衛渠王,平定朝鮮。漢在朝鮮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近數十年來,在原樂浪郡舊地有比較集中的考古收獲。除了多處古城址有豐富的遺存發現而外,墓葬群更受到學界的矚目。其中以樂浪郡治所南麵的墓葬群最為著名,總數共達兩千餘座。
樂浪古墓多為方台形封土的墳丘,其形製與中國周秦漢時代最為通行的墓葬形製類同,而墓室結構、棺槨形製、隨葬品組合、文字內容、畫像構圖以及其他文化遺存的風格,都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發現一致。可見,當時漢文化對於朝鮮半島曾經表現出顯著的影響。
唐代中國與朝鮮的文化交流唐代文明以雄奇宏闊的風格對周邊地區發生著影響。當時曾經統治朝鮮半島的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政治實體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係,在所管理的地區都因吸收漢文化、推廣漢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曆史印跡。
集中在集安、平壤、安嶽等地的高句麗壁畫墓,體現出高句麗藝術與中國藝術的關係。其神靈題材的畫麵多取材於中原神話故事。其表現手法,也具有中原風格。
百濟墓葬出土的器物,多來自中國。壁畫四神圖也取材於中原神話。
7世紀中葉,百濟曾派遣貴族子弟赴唐,入國學,直接學習漢文化典籍。
新羅學者以漢文擬定國史,又建立國學(後改稱太學監)以儒學經典作為必修科目。公元788年,新羅仿行中國製度,實施“讀書三品科”製,通過進行國家考試錄用官吏。
二、周秦漢唐與日本的文化交流
中原人對於“倭”的早期認識中國初期海外交通大致主要麵向東方。《詩·商頌·長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說商王朝的政治影響已經及於海上。然而直到戰國時期,見於記載的海上航行仍隻限於近海,一般往往沿海岸航行,以借助觀測岸上的物標、山形、地貌等測定船位、確定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