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總是充滿信心,總帶著無限的熱情,捍衛人類的尊嚴、正義、光明,這就賦予詩人某種職責,或孤獨地覺醒,或暗淡地離去,或光榮地倒下。

詩歌有時用最樸素的語言,傾訴著內心的悲哀和希冀,淡淡幾筆勾畫出生活的軌跡。有時在探索,有時在思考,生命的價值是什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有時讚歎祖國山河的壯麗,碧海波光,青鬆餘暉,溶溶月色;有時表達自己的情感,傾聽心靈的呼喚,孤獨與悲憤,苦澀和明快,以及造化的暗示。

詩歌誕生於孤獨,並輻射於各個方向、各個角落。不僅寓於和諧的美,也寓於不和諧的美,因為不和諧同樣可以達到美的極致。詩歌並不是簡單地反映生活,也不是政治口號的堆砌,它離不開現實世界和永恒自然的脈搏。詩歌的藝術之源就像一棵大樹,花、葉、枝有著不同的變化,但根深深地紮入同一塊土壤。

詩歌如同音樂,富有韻律、節奏的變化,與人物的情感相呼應,產生出動人心弦的共鳴。寫景時瑰奇獨特,抒情時低回吟詠。晦澀的音調,神秘的隱喻表達悲哀、失望、痛苦和死亡。視覺,聽覺,幻覺在字裏行間起舞。沉睡的石雕,斷碣殘碑,空曠孤寂的草原,靜靜流淌的河流,令人心酸的落葉,等等,伴隨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而綻放。

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是創作的源泉。因為愛是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為愛總是那麼感性和虛幻。歲月的滄桑無法阻止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崢嶸的時代承載無窮的快樂、夢想和希望。回憶是美麗的,也是苦澀的,是內心的衝動;回憶又是快樂的,但也寫滿哀愁,演繹青春的旋律和生命的樂章。

往事如煙如夢,斷腸相思,魂牽夢縈。當時光一點一滴地流逝,告別了青春年華,失去了為之神往的一切,或淪落天涯,或追尋漂泊的苦楚,最終留下的隻有一段段文字裏的記憶。

作者

2012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