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1 / 1)

中國人向來重家、重年,俗話說:有錢冇錢,回家過年。何也?

家是什麼?按照造字法,家是房簷下養著馴豬。

年又是什麼?按照神話傳說,年是農曆臘月三十的晚上出來噬人的凶獸。

如此說來——

回家,那是回到有著童年記憶的故土,那是有著女人溫馨的地方,母親或是妻子的手,撚亮油燈,也撚亮遊子心中的一輪明月。

過年,黑漆漆的三十的夜裏,不被那惡獸給吞了去,便是過了一劫,便有了亮堂堂的初一,充滿生機,充滿活力。過年是一劫,也成一節,便叫做了春節。此節以春命名,因為春在歲首,是新的開始,是新的希望。

回家。過年。

中華民族是個農業民族,中國人以農為本,安土重遷,念叨的是“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若是不幸而漂泊異鄉,對於同樣飄零的故鄉人,便會“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於是,那些遠行的遊子,離家之時總要帶上一把故鄉的泥土,用錦囊,或是用布袋,總歸裝著的是故鄉的清香。就連六根清靜的出家人唐玄奘,在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的臨別之時,唐太宗也不忘對他行以俗家之禮,在其所飲的離別酒中加入了故園的一小撮泥土。因而,在迢迢遠行的日子裏,在風餐露宿的日子裏,玄奘心心所向的是“西方聖境”,念念不忘的卻是“東土大唐”。

同樣,也還是因為是個農業民族,這樣一個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的民族,寒暑易節,四季守常,便十分的重要。尤其是春,春氣動而萬物發,春是神明,是要小心翼翼地迎接的。

於是,春節前後的立春便成了過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間有著隆重的接春儀式,有些地方、有些時候甚至於比大年夜還重要。民間將雞年謂之“寡婦年”,一般不行嫁娶之事。因為雞年兩頭春,雞年裏倒是無春了。無春意味著什麼,自然是不必多說的。

曾經看過一篇回憶文章,講的是小時候的“接春”。家裏的老奶奶無比的虔誠,一家人個個忙得四腳朝天,連小小的他也被安排了任務,要在圓桌上擺一圈菜葉,每片菜葉上再放入一小把米,米上還要立起一個雞蛋。其它都好說,立起一個雞蛋卻是件難事兒。窗外孩童們的嬉笑聲,又總是讓他意馬心猿,於是他便常常趁著奶奶不注意,將雞蛋尖稍稍磕破點兒,馬虎了事。年老之後,在無數的柳暗花明之後,在無數的春華秋實之後,他忽然明白:老奶奶其實是知道的,知道他所耍的小聰明,隻是不點破而已,或者幹脆就是有意地讓他那麼做的。

大智若愚,大音稀聲,明察秋毫卻裝聾作啞,這便是中國式的聰慧了。其實,中國式的聰慧又豈止如此。

且看:回家。過年。故土是地域,春節是時令。回家是走進空間,過年是跨越時間。

無限時間和無限空間便是宇宙,任何一種哲學中都有所謂的宇宙觀,即對自然與社會的看法,否則便不成之為哲學。我們的先民們是何其的睿智,他們的智慧並不是通過幹巴巴的理論表現出來,而是以一種感性化、人性化的方式表現:“有錢冇錢,回家過年”。

有錢冇錢,回家過年。這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啊!最通俗,最簡單,最樸素,卻也最有生氣,橫亙千古,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