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前,暮色漸濃,霜風漸緊,而秋聲也正在千嶂萬壑間悄悄四起,峰回路轉的時刻,眼中突然躍入了一片楓林,如烈焰般燃燒,如繁花般怒放,如雲霞般璀璨,如熱血般奪目,青衫的詩人忍不住停車,駐足,提筆寫道: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許多年後,你感受到了這一切嗎?或是在滴雨的窗前,或是在清澈的溪畔,或是在朦朧的月下,或是在淡淡的花香中,當你重讀這些文字的時候,你感受到了這一切嗎?
寫作想來就是如此的。目有所遇,不得不發;耳有所聞,不吐不快。一支雋秀的或是樸素的筆,記下心中點點滴滴的感受,這是他的生命活動,這是他的人生體驗,這是他的精神麵貌。
閱讀想來也應該是這樣的。利用我們的人生閱曆和生活經驗,還原某個特定的時刻。在詩經裏,在樂府裏,在唐詩裏,在宋詞裏,一排排、一列列地站立著楔形和或篆形的文字,這些文字,有些人把它們視為一群無意義的符號,有些人把它們看作一堆冰冷的曆史文獻,其實不然,如果用心靈去閱讀,我們會讀出我們的前人們曾經怎樣鮮活地存在過,歌哭笑罵的種種情緒曾經怎樣地彌漫過他們的血肉。
閱讀和寫作,是文字的流動,更是思維的新陳代謝,流水不腐,流雲不斷,文字因流動而生動,而靈魂則因為這些文字而變得靈動,無盡的歲月也正是因此而讓人無限的感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字它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就存在於寫作和閱讀之中。當寫作者在寫作的時候,它是熾熱的;當它在歲月的風塵中慢慢前行的時候,縱然它的外衣上蒙上了歲月的灰塵,但是在它的紋理深處卻依然有一條湧動的暗流,當閱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它便又煥發出它的熾熱青春了。所以說,文字它還是不老的。
在寫作的過程中,在閱讀的過程中,有許多的東西會慢慢地滲透到靈魂深處,歲月深處,百年之後,千載之下,猶然感覺其溫暖,溫暖如那脈脈的秋陽,不急不燥地將斜暉撒滿了你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