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治家”的政治學—和諧之道(1)(2 / 3)

《聖經》中神對男人和女人說:“你們要共進早餐,但不要在同一碗中分享;你們共享歡樂,但不要在同一杯中啜飲。像一把琴上的兩根弦,你們是分開的也是分不開的;像一座神殿的兩根柱子,你們是獨立的,也是不能獨立的。”

在婚姻中兩個人的關係是有韌性的,拉得開,但又扯不斷。誰也不束縛誰,到頭來仍然是誰也離不開誰,這才是和諧的婚姻。

夫妻之間產生爭執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時時刻刻都想用這把刀按照自己的要求去雕塑對方。但是有誰願意被雕塑成一個失去自我的人呢?於是“個性不合”、“誌向不同”就成了雕刻刀下的“成品”,離婚就成了唯一的一條路。

每個人本身都是“藝術品”而不是“半成品”,人人都企望被欣賞而不願意被雕塑。所以不要把婚姻當成一把雕刻刀,隻想把對方雕塑成什麼模樣。婚姻是一種藝術,要懂得去欣賞對方,而不是去束縛對方,彼此之間的空間太小了,誰都會感到不安。

“孝”:和諧法則之元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裏仁》

看看“孝”這個字,上麵是“老”字的頭,下麵是“子”。這是一個含義豐富的字,老一代以慈愛披澤著子孫後代,“子”承載著上輩人,為老人付出責任付出愛。

《孝經》雲:“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以孝治國”。這是人類最基本的人倫感情,孝經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中國傳統文化的和諧精神,也體現在這個“孝”字上。

試想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對自己父母冷漠的人,怎麼可能指望他真誠待人,又怎麼可能指望他成為一個團隊裏的可靠因素呢? 

今天我們再讀《論語》,再體味這個“孝”字,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問題:今天與孔子所處的時代確實有明顯的差異,離婚率增高,單親家庭增多,這種社會變異,對“孝”提出了挑戰。但是,我們今天要理解的孝,和過去的宗法秩序和封建政治教化的內容有很大的區別,家庭分裂固然是一種不幸,但是人倫綱常、親人之間的感情連接,是長存不滅的。我們更多的是以愛為基座來看待現代社會中的“孝道”,這個話題不但不會過時,而且應當注入全新的理解。現在的年輕人都時興過生日舉辦個party什麼的,慶祝自己又長大了一歲。做父母的永遠都記得子女的年齡與生日,然而有幾個人能記得父母的生日呢?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的年齡是必須要知道的,一則是慶賀他們添壽,這是高興的事兒;一則心裏又充滿憂愁,因為他們的年齡每增長一歲離生命的終點就越近!

台灣作家張曼娟說:“我以為這一切的幸福都不會遠逝。日子一天天地過,以為明天、後天還是如此,直到有一天猛然間我發現他們已漸行漸遠,才明白日子變了!”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一種最令人揪心的痛苦,年輕時忙著賺錢,總想把生活的質量提高了再好好照顧他們,卻不知歲月不饒人啊!

其實,父母要的也許不是金錢等物質財富,而是我們的孝心。

所以,人應當及時向父母盡孝心,向他們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敬意與愛意。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口越來越老齡化,“空巢”現象已成為一種社會問題。不少兒女為了賺錢,把孤獨的老人獨自留在家中。不少人以為隻要給他們足夠的錢就算盡了孝心,也有不少人還給父母請了保姆。但是這樣就可以讓老人們安度晚年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