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父祖高年,急於管幹,多將財產均給子孫。若父祖出於公心,初無偏曲,子孫各能戮力,不事遊蕩,則均給之後,既無爭訟,必至興隆。
——《袁氏世範》
白話
父祖輩年紀大了,不願多管理幹涉家事。大多將財產均分給子孫了事。如果父親祖父們用心公正,一開始就無有偏袒,子孫們又都能同心協力,經營家業,而不學浪蕩子,那麼平均分配之後,不但沒有爭執,家道更會興旺。
家訓史話
漢朝有一個人姓田名真,他們兄弟三人爭論要分財產。財產都平均分配了,隻剩下廳堂前的一棵紫荊沒分到。他們計劃明天要把那棵紫荊鋸成三等分,沒想到樹卻枯萎了。田真大吃一驚,告訴兩位弟弟說:“同一株樹木,聽說要被分割,便憔悴了。我們實在連樹都不如!”他們三兄弟因此非常悲傷,決定不想再砍伐這一棵樹。這一棵紫荊卻應聲立即又活過來。兄弟三人深受感動,於是又合著錢財,居住在一起。後來,他們家被稱為“孝門”。
古訓今鑒
俗語說:天下老人,都愛惜小兒子。我們不管此話有理無理,隻以此表示,以父母之心對待子女,都有愛憎、薄厚之分。十個指頭伸出都不能一般齊,子孫中當然有好有壞,有優有劣,人心有所偏讓,在所難免。有些見識長的可以把事情辦得不顯山不露水,小事雖有偏袒,大事並不糊塗。在分房立業的時候持公平端正的心,縱然不被偏愛的子孫,見到分產均當,心下自然沒氣。而沒見識的,自以為我的財產,願給誰給誰,在分產析業時,明顯不公。一時間好像給自己喜歡的兒子添福,但日後,兄弟不和,難免發生爭執,得不償失,甚至多得財物的兒子,都會埋怨老人。況且老人所偏愛的,必然寵溺。容易成為性情不好,事父不孝,不學無術的人。一旦這種事情發生,老人怕有供給不善之憂,又無顏到其他兒子處就養,那時,豈不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