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龍鳳再離仍寄跡 君臣複會定三軍(3 / 3)

隻有他母後妒心未息,並龐國丈弄權,構孤弟兄不得相敘,母子不得融和耳。故屢有征伐之帥到來,不容孤駐足。此事非關當今之意。為孤豈可擅自封爵興兵構怨,以犯朝廷,有傷國體,伏望高王伯與範大尉參詳,然後可行,以免陷孤於不義也。"陸公子大言曰:"殿下差矣。奸妃父女弄權,吾父慘死,國母身亡,皆由好陷,忠良受屈,佞黨日增,神人共憤。今趁此君臣大會,正當興發義師,殺上汴梁,誅奸滅佞。汝報母仇吾報父仇,何須糊疑不決?倘人心一散,殿下何日得還朝弟兄相見?"劉迪曰:"國舅之言是也。倘殿下三心二意,人心灰冷,那時汝不興師,奸相父女定必征伐。此勢無兩立也。懇祈殿下三思,以免追悔莫及。"當時太子想來有理,"既眾位王兄多言有理,必非陷孤於不義了。待明日孤依議受封。"眾文武大悅。是夜大排筵燕,君臣樂敘開懷。酒至三巡,更敲三鼓,方命撤散筵宴。城廂內外,大小三軍,四十萬之眾,俱賜賞筵燕。一眾同敘不能細述。

次日眾將大小三軍,聽候封爵。依班序次,或坐或立。帥堂上銳氣騰騰。劉迪早已命人夫搭起拜帥壇台,高三丈三層於大營前。是日殿下身穿黻冕,郊天祭地,然後當中正位,開言曰:"孤今有幸得眾王兄協助扶持。上藉先王祖宗福蔭所至。

隻為先王賓天,孤被龐氏父女弄權,國母被害、孤出亡於外。

無地可棲,屢次動兵追逐。今幸逢高王伯、陸國舅、眾文武等,同心協力,重起義兵。君臣同其心德,尊於誅奸滅佞,以安邦國。事出於權宜。高王伯受封。"高王爺喝名進位。太子曰:"特敕高王為統兵招討元帥,主佐上軍,敕授兵符虎印。大小三軍總領聽其節製。"再封陸國舅,統兵招討,主佐中軍、左軍元帥。敕賜上方寶劍,以調揮三軍。又封範太慰統兵招討右軍元帥,敕賜斧鉞,以調揮三軍。張夢虎、李豹二將敕封左右正印先鋒。劉迪敕封護國軍師,行軍都尉。石俊敕封龍驤將軍,後軍救應。孟強府衛將軍,左翼救應。孟彪車騎將軍,右翼救應。侯拱武烈將軍,中軍救應。王昭軍中參謀。關中所有參將、遊擊、千戶,副將五十餘員,俱備加升三級。是日封贈官爵已畢,太子命上中下三軍主帥登壇,郊祭天地、山川、社稷、神祇,祝罷一番。殿下麵向東南方,捧了令符,金印三顆。有高王爺、陸國舅、範太尉三帥登上三級壇上,跪接令符帥印,下來謝恩。眾文武大小官員欣欣喜悅。是日君臣大排筵宴慶賞。

三軍暢敘,絮端多少休得煩提。

到次日高王爺會同三帥酌議禁條十款,伸明號令。上寫著第一條:臨陣退避者斬;第二條:聞金不退者斬;第三條:泄露軍機者斬;第四條:違逆號令者斬;第五條:隊伍不整者斬;第六條:妄報軍情者斬;第七條:私自打伏者斬;第八條:犯奸欺民者斬;第九條:妖言惑眾者斬;第十條:喧嘩失序者斬。

當下十條款禁令一出,軍中將兵數十萬,誰敢不凜遵。實乃軍威齊整,號令嚴明。太子見高、陸、範三帥提調有方,比之鐵裘、雙龍山軍馬大不相同,心頭暗暗大悅。是日四城扯起大旗。旗上書著"為國除奸"四字。四處發出檄文,東宮太子傳諭四方。各府、州、縣,望風歸附。未知征戰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