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2 / 3)

先說潞花王父子開操軍馬至第三天。忽一天有探軍報進王府言:"潼關興動大兵六十萬,連玉門關柴千歲,會合五位藩王,統領精兵戰將百員,將到城池不遠。請王爺定奪。"王爺父子聞報暗暗大悅,分付報軍退出。是日潞花王獨自帶了家將八名進朝,在禁宮門外候見聖駕。有穿宮內監奏稟聖上。哲宗即於偏殿宣進老王爺,禮畢下坐。王爺將開操驚壓眾奸臣,今已第三天,已有潼關六王興動大兵六十萬,到城下安劄。"待老臣暗傳一書與他知會,拿捉奸黨大事定矣。"哲宗聞奏大悅曰:"有勞王伯父子調停,不然奸黨已危動江山矣。如此作速回府修書,須要小心知會六王以拿奸佞。"老王爺領旨,又言:"城池四閉,待老臣知會過眾王,然後見機開城接應潼關之兵。"哲宗曰:"此事全仗老王伯主裁。"當時王爺辭駕回歸王府,即修書一封,命一勇將帶出西城。

來至大營,將情達知。小軍入報:"老王爺,有書投達。"高王爺等聞報大喜,喚進來軍,將書展折開,眾王文武同觀。

大意言好臣一眾實思謀逆叛亂,幸得先帝有靈,報夢當今,故將四城緊閉,以製奸臣謀逆。茲今眾賢王興兵救駕,勿疑四閉城門,孤在內自有知照。倘擒拿奸黨,須分守四方城池,方得盡行殛獲無遺。則肅清朝野有賴矣。當時眾王看畢,打發來將上達王爺:自是依書回城謹守,獲拿奸黨。來將領命去訖。

有劉迪、王昭二人設謀:各將老少四城分帶軍兵,謹守各門,不許走脫奸黨一人。倘有一將不用力,疏走一奸臣,立刻斬首不饒。是日柴王與範爺,帶領雄兵一十五萬,佐將鄧青、包英,副將二十員,把守東門。高王爺、陸國舅,帶領軍兵一十五萬,佐將高標、侯拱、副將二十名,把守西門。狄王爺、呼王爺,帶領精兵一十五萬,佐將張夢虎、李豹,副將二十名,把守南門。鄭王爺、楊玉爺,帶領大兵一十五萬,佐將孟強、孟彪弟兄,副將二十員,把守北門。六十萬大兵分發統領已畢,單留三千兵與寇爺、劉迪、王昭三位文員,又留下石將軍石俊、趙彥龍二人武員保守大營。是日放炮三聲,各各統領大兵分門圍困了。

再說龐國丈隻見潞花王父子合會忠良文武,一連三日開操,實乃心疑不安。前一天已命次子雲雄修書一封,帶出王城奔往西夏國王之所,通謀於彼,言中國太子爭立,內亂不寧。趁此機會狼主興動大兵到來攻打,定然取勝,我為內應雲雲。倘成功之日,平分宋室江山之意。想來雲雄次子智足多謀,此去定然妥當。狼主必允。隻因西夏國前者趙元吳,先君臣範仲淹倚狄青等征伏稱臣,實心有所不伏。今約被平分天下,未必不允。

住語雲雄出城而去,又言龐國丈已分付雲雄去後次日正在點起雄兵四十餘萬,與眾奸黨文武酌議,請聖上禦殿,要出師征剿潼關。倘仍不允準,須早讓大位與國丈登基,然後出師征剿潼關。一麵命丁燕龍為左軍元帥,唐潤虎為右軍元帥,帶兵十萬、戰將十員,將南晶宮王府圍困,擅壓他兵馬,不憂別將作動矣。正在點兵時間,忽有探子報上:"太師爺,不好了。

今有潼關柴王合同五路藩王,統兵六十萬、戰將百員,到城外五十裏劄下大營,將數十萬大兵分東西南北四門圍困住,水泄不通。請令定奪。"當時國丈聞報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曰:"果然不妙了。如何潼關之兵到得如此神速?通謀與西夏國去不過數天,計日趕速兩月方有大兵到來接應。如今內外有兵,教老夫怎生迎敵?"眾奸黨曰:"太師勿憂。吾兵四十多萬,戰將亦不下百員,豈懼潼關會集之師?他即四門分兵攻擊,我亦當出四門拒敵。"國丈聽了,無奈隻得點了燕龍等免圍潞花王爺府,且各各分頭帶兵準備迎敵。當時丁燕龍帶兵十萬,韓昌為佐。此人韓天化次子。偏將十員,出東城拒敵。唐潤虎帶兵十萬,夏斌為佐,帶偏將十員,出西城拒敵。龐雲勇帶兵十萬,王唐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南城拒敵。潘紹帶兵十萬,韓鎮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北門拒敵。國丈將兵五萬,與婿振國將軍呂惠鄉保護家口,倘殺敗了即奔逃出西城,趕上次兒雲雄到西夏國,會合國王興兵同取天下。是日分發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