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問情(上)(2 / 3)

此物法雖簡單,用之者非功力充足不可;古人雲:斷鋼易、而斷水難,用硬器隻須力足以舉其器,即可指揮如意;用軮器者須貫其力,使軮者亦變如鋼條,然後始可以臨敵,故軮鞭流星錘等之不易習也。習軮器者,須能將兩臂之力,運入其械,此則非精於軮功者不能也。綿繩套索為器中之尤軮者,較諸軮鞭流星錘為更難。

十八般兵器——白打

「白打」一名、始自隋唐,王建詩雲:「寒食內人(作府中人解)嚐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蓋其以表演搏擊為度節之餘興也。又事物紺珠雲:「兩人對踢為白打,三人角踢為官場,勝者有采」,可知白打之風,自古有之。但就字義而解,白打乃空手打鬥之謂,亦即僅恃空拳,不持器物,「徒手搏擊」之藝;就國術範疇而言,乃運用拳套以應戰,而成為實用之拳術,蓋其既可憑手腳功夫以禦敵,亦能藉其精練技術以傷人。觀於古今之擂台比武,泰皆以徒手較勝負,足證白打為諸藝之首。況乎學習其他器械,其用法均不出「劈、剁、紮、拿、滑、壓」等六字,如欲使此六字功夫運用融通,精妙入化,必先於白打痛下功夫,蓋一切技擊來源,均由拳中化去,由熟生巧,變化無窮,因之白打為武術之基。

白打雖即拳術,但亦非「赤手空拳」,乃係包羅足、膝、臀、肩、背、肘、掌、拳、指、頭在內,故有拳術家周身均是拳頭之說。因既其練就一身功夫,則無處不可以當拳用也,即一鼓大腹之勁,亦足頂人後退尋丈。白打在技術上固為拳套之活用,但其內涵則包括功力之施展,故國術行家常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當此本理。”

踏雪比劃一下,這招是怎麼練的?真的很不好練,等著晚上,要好好的研究才行。一定要好好問一問,浩天是個人才,如果不是她先遇到的秦斷崖,說不定真會將自己托付給了浩天呢,算了,不想了,趕緊的看吧,看完了,還等晚上呢,子時的時候,她和浩天還有一次約會呢。

練拳要領,重在訓綀手、眼、身、心、步之聯合動作,而其運用方式,有打、踢、點、拿、跌等。至於練功,一般分為內功、外功、氣功、硬功、軟功、輕功等。初學武術者,必須拳術和工夫同練並進,以牶術為用,以工夫為體,兩者缺一,不足以言武藝。

抑有進者,無論何門拳術,要不離「上下左右前後渾然一勁」之秘訣。以「精、氣、神」為內三合,「手、眼、身」為外三合,是為六合,始可以克敵製勝。動手要老辣,意誌要和緩。攻擊要「準、穩、狠」,應敵要「顧、伴、定」,此六字互用,始可以穩操勝算;所謂「進打中、退打肢」,「手似兩扇門,全憑腿打人」,要皆提示於動手於毋忘用腿,於攻擊上身時,毋忘攻其下肢之要訣。腳不可站死,要鬆動靈活,手不在出呆力,重在用之技巧耳;苟不注意一手一足之熟練,並常作實地對打練習,到後來必將勞而少功。故謂欲使功夫臻於「巧、妙、化、虛、神」之境界,須以熟字為基礎。俗說「拳打千遍,身手自然」,即此之理。

在我國古籍記載裏認為,刀、槍、弓、箭為黃帝所造;“十八般兵器”是戰國時代軍事家孫臏、吳起所創。其實這些兵器的出現比黃帝、孫臏、吳起時代要久遠得多,至少在中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為了防身和狩獵需要,就開始懂得製造和使用木棒、石刀、石斧等一類原始的兵器(不妨說也是生產工具)。在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的個文化遺址中,還發現了用石料、獸骨和蚌殼磨成的箭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