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民營”形式的新型社會化養老模式探析
產業發展
作者:李欣穎 李誌紅
摘要:文章對位於銀川市的寧夏回族自治區最大的社會化養老服務中心——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以訪談和實地調研的方式進行考察,從養老服務中心政策支持、基礎設施配置、服務策略和運營模式四個方麵進行分析,為完善與健全多元化的養老保障體係,實現健康老齡化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模式;養老服務社會化;公辦民營;養老服務中心;養老保障體係;人口老齡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D63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3-0001-03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01
1 概述
寧夏回族自治區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截至2013年年底,全自治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48.47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7.41%。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高齡老人增多,“空巢”、“獨居”老人增加,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康複護理、精神文化等方麵的服務需求日益凸顯,養老服務形勢日趨嚴峻,單純依靠家庭和政府養老已不能夠滿足現階段爆炸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而基於政府在機構養老方麵的管理與技術人才的缺失,若將養老的重擔全部交由政府,則會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緊缺與浪費。目前,養老模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政府並非養老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而應成為機構養老的組織者、管理者和購買者,在民營或第三方機構尚未發展成熟的情況下,可適當引入市場化的管理模式。此外,我國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來籌集解決養老機構的建設資金,並通過“公助民辦”的模式來開展機構的日常經營活動。政府提供資金創建養老機構,之後由社會團體或個人經營,而政府隻起監督作用的“公辦民營”形式已成為一種社會化的新型養老模式。
2 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運營模式
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又名寧夏閱海養老中心)是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政廳投資建設的全區首家示範養老機構,是民政廳直屬事業單位,位於銀川市金鳳區,總占地麵積264000m2,養老項目建築麵積142809m2,規劃床位2210張,配套有老年醫院、活動中心、呼叫中心、回漢食堂等設施,主要為全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服務,是集老年人生活護理、康複醫療與文化生活於一體的園林式養老機構。它的特點是項目全部由政府投入,但是按照“公辦民營、服務外包、政府補貼、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運營。
2.1 政策支持
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得到了銀川市政府的多方麵政策支持。銀川市政府通過多方選址策劃,劃撥專門地塊,多次對項目進行招投標,積極確保中心的建設。同時,在準入、財稅、價格等方麵,銀川市民政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認真研究實際情況,製定了規範和促進中心運營與發展的針對性文件。
2.2 基礎設施配置
寧夏老年人服務中心采取了社區家庭養老與傳統機構養老相結合的模式,針對不同條件與狀況的老年人,采用不同的養老方式。園區中的老年公寓樓主要針對生活基本自理的老人,讓老年人既能夠滿足於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舒適性,又能夠享受機構養老所帶來的養老服務;而對於生活半自理、不能自理以及失能失智的老人,園區準備了一幢建築麵積為17000m2、可入住380人的關愛護理樓,配有24小時的護理檢測,為這些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服務與支持。
該中心針對老年人不同的養老需求規劃為養老居住區、護理綜合服務區以及老年人活動區。養老居住區是生活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居住的區域,由賓館式老年公寓、居家式養老公寓、高端養老公寓(別墅)、旅遊養老公寓以及候鳥遷徙養老公寓構成。其中,除了高端養老公寓(別墅)之外,其餘幾種公寓類型均設有標準間和套間,房間內除配置基本的生活日用設施與用品外,還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無障礙設施以及一係列高科技智能老年產品,在保證老年人居住的安全衛生、便利舒適的同時體現出對老年人無微不至的關懷。而護理綜合服務區既包括了入住生活半自理、不能自理以及失能失智老人的關愛護理樓,還包括了其相鄰的寧夏醫科大學總院老年專科醫院。關愛護理樓中擁有老年體檢區、康複訓練區、專業護理人員培訓區、餐飲服務區以及康複居住區。老年人活動區則包括回漢食堂、茶餐廳、老年人健身中心、多功能中心以及圖書館,在滿足日常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時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相應的服務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