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片劑生產中溶出度的常見影響因素及控製措施(1 / 2)

片劑生產中溶出度的常見影響因素及控製措施

技術交流

作者:趙宏雲 成良鈺

摘要:大多數片劑在給藥後必須經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達到一定血藥濃度後方能奏效,固體製劑中的藥物在被吸收前必須經過崩解和溶解,所以說藥物從製劑內釋放出並溶解於體液是被吸收的前提,而溶出的速度和程度稱溶出度。文章從物料、工藝等常見因素進行分析,為保證藥品生產的質量,對預防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提出了控製措施。

關鍵詞:片劑生產;溶出度;固體製劑;藥品生產;藥物理化性質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R943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3-0072-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37

片劑是目前品種最多、產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劑型之一,藥物在體內吸收速度常常由溶解的快慢而決定,固體製劑中的藥物在被吸收前,必須經過崩解和溶解轉為溶液,如果藥物不易從製劑中釋放出來或藥物的溶解速度極為緩慢,則該製劑中藥物的吸收速度或程度就有可能存在問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同樣一種藥品,即使都達到了藥典的標準,但是療效卻有明顯差異。溶出度作為片劑重要的內在質量指標,研究其影響因素及控製措施,對提高片劑的溶出度、提高生物利用度、指導安全用藥等方麵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本文就從片劑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影響因素及其控製措施進行探討。

1 原料的影響

原料的晶型、粒度、溶解性對於片劑溶出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有研究表明,不同晶型的阿莫西林用同一配方製備的膠囊,雖然45min的溶出累積量均符合藥品標準要求,但溶出行為卻有較大的差異。組織製劑生產,一方麵要求原料工藝的相對穩定,另一方麵希望通過工藝試驗,不斷優化原料性狀,以期獲得更為適宜製劑生產的原料,但這需要原料和製劑的配套發展,涉及範圍較廣,單純地對製劑產品提高溶出要求顯然不現實。

2 輔料的影響

對片劑來說,輔料的選擇性顯然比原料藥豐富很多,一些常見的輔料由於自身良好的崩解性,大大加快了片子的崩解,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片子的溶出度,如預膠化澱粉、微晶纖維素、羧甲澱粉鈉、交聯羧甲基纖維素鈉等都是處方中常見的崩解劑,在處方研究時,良好的崩解劑可以較好地保證放大的生產過程中溶出度達標,在新型藥用輔料對複方丹參片藥劑學性質及溶出性能的影響實驗中,采用交聯聚維酮等新輔料的處方,可大大縮短崩解及溶出時間。

3 工藝的影響

目前,傳統的濕法製粒工藝仍是大部分片劑生產所采用的,是將原料輔料混合後,加入黏合劑,依靠其黏合作用製作適宜的軟材,進而製備出顆粒的方法,需要經過原輔料的預處理、黏合劑配製、製粒、整粒、幹燥、總混等多步操作,才能最終壓出合格的片劑。

3.1 原輔料處理

原輔料性狀對溶出度影響是非常大的,在製劑生產前的預處理即原輔料的粉碎過篩工序顯得非常有必要,是保證混合均勻的重要措施。隨著相關研究的配套發展,發現將原料粉碎過篩處理特別是微粉化處理是提高不溶性藥物溶出度的有效途徑。試驗表明,在六味地黃丸和愈風寧心片的製備工藝中,微粉化技術與普通粉碎技術相比,藥物溶出度提高了80%。

3.2 黏合劑選擇

直接影響顆粒成形性,從而影響藥物溶出,為了獲得適宜的顆粒,通過調整黏合劑的種類,是提高溶出度較為常用的方法,而生產過程中,對黏合劑用量的把握更與藥品質量息息相關。在槲皮素固體分散體的製備工藝中,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黏合劑,使槲皮素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7~110倍;在國內生產的複方磺胺甲噁唑片製備工藝中,用羥丙甲纖維素漿取代澱粉漿後,溶出速率從20min的40%~50%上升至80%,而國外某些廠家的同類產品也僅為6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