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生態景觀水體的汙染原因及治理模式研究
節能環保
作者:張琳等
摘要:我國高校普遍選擇建造生態景觀水體來改善校園人居環境,但由於對水體的保護及治理措施尚不完善,生態景觀水體在複雜的外界條件影響下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文章選取西南大學崇德湖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其自然環境和水質現狀,探究了造成崇德湖水質汙染的原因,從而製定了科學有效的水汙染預防及治理措施,以解決校園景觀文化建設中的難題。
關鍵詞:大學校園;生態景觀;水體汙染;汙染治理;西南大學;崇德湖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X240 文章編號:1009-2374(2015)23-0094-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3.048
1 研究區概況
1.1 自然環境
崇德湖是一座中型規模的生態景觀水體,位於重慶市北碚區西南大學(106°18′14″E~106°56′53″E、29°39′10″N~10°3′53″N)第八教學樓、李園學生園區旁,由四個小湖組成,靠近第八教學樓的為一號湖,白帆下方的為二號湖,圖書館對麵分別是三號湖和四號湖。四個小湖底部之間均有管道相連,湖水可以由上方小湖流入下方地勢低的小湖,實現湖水的水循環和平衡供給。崇德湖地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有春早、夏熱、秋短、冬遲的特征。最高氣溫可達44.3℃,最低氣溫至-3.1℃,年平均氣溫18.2℃。崇德湖周圍地形較為開闊,東北西三麵地勢明顯高於南麵,降雨形成的地表徑流從周圍彙集到湖中。
1.2 功能與水質現狀
崇德湖能產生一個小環境效應,對附近的氣候產生良好的影響,能充分發揮分隔不同功能區、阻隔噪音、休閑娛樂等功能。同時,崇德湖周邊有小山、樹木、草地等綠化環境較好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水清岸綠”的效果,對於改善校園生態環境和學習生活環境有重要的作用。當前,崇德湖已屬於嚴重汙染的富營養化水體,其水體總細菌數明顯高於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藻類繁殖異常,水體透明度下降,濁度增加,時常呈現出顏色發黃黑、滿湖綠色浮萍且有異味的現象,既影響水體的美觀及功能,也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浪費,破壞了校園生態環境。
2 水體汙染的原因
通過觀察崇德湖周邊情況及對水質監測的結論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崇德湖水體中汙染物的來源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麵:
2.1 內源汙染物輸入影響
2.1.1 動植物影響。崇德湖的四周有樹木和花草等植物,湖裏飼養著部分魚類,用以美化環境和增加水體的觀賞性。但當動植物走向衰敗時,植物枝葉和魚類屍體等會產生大量有機汙染物,對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植物上附帶的大氣降塵也隨著枯枝落葉進入到崇德湖中,造成水質的氨氮濃度升高,為水體帶來一定的汙染。
2.1.2 藍綠藻的繁殖。藍綠藻的繁殖速度很快,可以生長在所有有水的地方,會消耗水體中大量的溶解氧。當藻類死亡後,它的蛋白質會分解並產生有毒物質,對崇德湖水質有很大威脅。此外,水體缺少更新補充,更加劇了水體汙染。
2.2 外源汙染物輸入影響
2.2.1 工業汙染。在崇德湖改造工程以及建設中心圖書館的施工過程中,產生大量的建築廢料及廢水,這些廢料廢水未經處理便通過管道直接排到了崇德湖裏,給水體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一度引發崇德湖出現滿湖死魚的慘狀。如今,工程人員已對地下排水管進行改道,避免各種廢料廢水再排入水體中,但已經遭受汙染的水質需要較長時間進行恢複。
2.2.2 人為汙染。崇德湖周邊分布有教學樓和學生宿舍園區,人類活動頻繁,導致部分生活汙水進入崇德湖中嚴重地汙染水體。周圍人群產生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廢紙等雜物時常被扔到崇德湖中,水體表麵有大量的漂浮物,導致水體氧交換減少,從而影響水質。崇德湖相較於附近路麵地勢較低,雨水衝刷會將路麵上的砂土、汽車輪胎的含重金屬的顆粒物以及湖體綠化地上的泥土衝入湖中,增加了水質變差的可能性。同時,崇德湖中有魚類等水生動物,有人私自釣魚,不顧環境問題,使得魚類消失得很快,魚類的消失使能成為食物的部分藻類和營養物得不到抑製,開始瘋長,也增加了水體發生水華的可能性。進行綠地澆灌時,可能將植物中的氮、磷、碳、鉀等營養物以及農藥、肥料輸送到水中,使得水質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