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評儒家“德治論”、“人性論”和“中庸論”(1 / 3)

吳元訓

一、德治論

孔子主張“誌於道,據於德”,主張“德治”。德治的目的就是要培養、教育人們樹立“仁”的理想人格和行為準則,從而達到理想的“大同”社會。孔子把原始公社時期族長承傳的“選賢與(舉)能”製度,把堯舜時代的“禪讓”和“天下為公”作為最高理想的社會,是有進步意義的。因為,它有利於社會安定團結,發展生產,對人民有利,對社會繁榮與發展有利。

孔子這一“德治”思想是有其曆史和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的。

(一)孔子的社會思想

孔子的社會思想是來源於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如他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孔子喜歡研究古代文化是因為他高度崇拜古代文化,特別是堯舜時代的文化。在孔子時代的傳說中,堯舜之世被描繪成一個極其美滿完善的太平盛世。孔子崇拜堯舜的高尚道德,認為堯舜毫無自私自利之心,而且是專門利人的。因此,出現了任人唯賢的“禪讓製度”,流傳千古。他認為堯舜之間,君臣之間極其諧和親愛,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辦事的,都是愛護人民的。在這樣聖君賢相的領導下,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確實是令人向往的太平世界。所以,他也很羨慕西周文武周公的那個社會。但是孔子所處的時代是由奴隸製向封建製急劇變化的時代,當時統治階級內部僭越、篡奪、叛亂,互相爭奪殘殺,對人民的剝削壓迫十分苛重。兩相比較,孔子更羨慕向往西周。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他力圖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他的這種理想在當時是根本不能實現的。孔子想借助周初的禮樂製度,利用禮樂來使統治階級內部的上層人物各安其位,各司其職,以達到互諒互讓,協調執政的境地;同時,他還鼓勵統治者關心愛護人民,想使社會回複到西周的太平盛世。比如,他說:“周鑒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但孔子所處的時代與堯舜所處的時代不同。堯舜所處的時代是原始共產主義的社會,那時生產力低下,還沒有出現剝削和壓迫,所以才形成上下團結,君愛民,民擁君,親密無間的太平社會。孔子崇拜堯舜,他祖述堯舜就是想把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精神再現到現實的社會中。

孔子的社會理想有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其積極因素是繼承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精神,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執行“德治”,以愛民為前提,取得人民的擁護,以形成團結協調的秩序。在此基礎上開展一個深刻的愛民的道德思想教育。其消極因素是階級社會的統治者,利用了他的“愛民”口號來騙取人民的擁護,以便殘暴地剝削壓榨被統治者。所以,孔子的社會理想必然是空想的,是不能實現的。但是,他提出統治者愛護被統治者,是統治者取得人民擁護的最好方法,也是維護統治者取得利益的最好手段,這是有合理因素的。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他的社會理想是統一的。在政治上,他首先用“禮”來調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然後用“禮”來調節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他說:“為政以德”、“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禮”是規定上下等級間的關係的,規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也是反映社會秩序的。孔子重“禮”的目的是以“禮”來維護社會秩序,以“禮”來維護當時的政治製度,目的在“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他認為在這樣的社會裏,要根據各自的地位,各司其職,各安其分,各遵其禮,這樣,人和人的關係自然就協和,社會秩序自然就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安定祥和了。但封建統治者利用這種製度把人分成等級,固定在一成不變的有利於統治的死框框內,其目的就是為了使統治階級便於統治,剝削壓迫勞動人民服務,為其統治的社會長治久安服務。這當然不是孔子的本意。

這種製度否定了人格的平等權利,使人無條件地服從上級。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等,用以鞏固其封建統治秩序,這是糟粕。但是,他提出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應有行為規範,這一點是可取的,因為它可以使人的行為有所依據,使社會上人際關係協調,從而使社會安定團結。如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為君,止於仁;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子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等等。盡管這些規範的內容中有些封建糟粕,但在其中也有合理的可取因素。

孔子要維護當時的社會秩序,就要培養人的道德,作為統治者就要以德化民。要以德化民,執政者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要起模範作用來影響人民,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到矣。”等等。孔子主張以德化民,要愛護人民,因之,提出如下措施:第一,要使人民富足。首先要使人民有飯吃,在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上,然後對人民進行教育。第二,他要求減輕賦稅。不要將財富集中在少數統治者手中。而要分散在人民手中;人民富了,賦稅就有來源了。如說:“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人民富了,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安定,上下就協調,國家就富強。他曾說:“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第三,要求不要耽誤農民生產時節。他很懂得務農要抓住季節和時令,要發揮每個勞動力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如他說:“節用而愛我,使民以時。”第四,他要求執政者要有艱苦奮鬥的作風,要有堅定遠大的奮鬥方向,不要見小利,求速成,不要急功近利,執政者要有為政的措施和奮鬥目標,要有政績。孔子對子夏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