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智斌
盛宣懷是晚清洋務運動的重要骨幹,是中國近代史上毀譽參半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是與洋務企業相終始的。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交通企業,諸如輪船、電報、鐵路無一不經過他長期的執掌。在經營民用交通企業的過程中,盛宣懷感到了專業人才的缺乏及當時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因此,他非常重視在改革教育方麵的實踐,在他的職權範圍內開辦了幾所新式學堂,對中國近代學校製度的建立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
盛宣懷在辦理洋務企業的過程中,深感人才的缺乏對洋務企業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像近代許多有作為的思想家和實踐家一樣,盛宣懷極為重視人才的培養,他認為“自強之道,以作育人才為本”。而要培養大量的國家急需的各方麵的人才,就隻有從教育事業入手。他明確指出:“求才之道,尤宜以設立學堂為先”。把學校教育同人才的獲得、國家的興亡富強聯係在一起。他指出:“樹人如樹木,學堂遲設一年,則人才遲起一年”。他認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就是因為援照西法,廣開學堂書院,“僅十餘年”,其國力就已令其他國家刮目相看。所以,他主張中國欲圖自強,就應該像日本一樣急起直追,從現在做起,設立各類關係國計民生的新式學堂,培養出大量的國家急需的各方麵的專門人才。
1896年9月,在《條陳自強大計摺》中,盛宣懷又提出以“練兵”、“理財”、“育才”為當時三大要務,再次明確指出:“西國人才之盛,皆出於學堂”。但又考慮到當時財政及其他方麵的困難和“各府州縣驟難遍設學堂”的實際情況,盛宣懷建議“宜令各省先設省學堂一所”以為先異,“教以天算、輿地、格致、製造、汽機、礦冶諸學,而以法律、政治、商稅為要。先設武備學堂一所,教以築壘測地、槍炮製造、彈丸發送、隊伍分合、馬騎控禦諸學,而以兵學、戎機、有勇、知方為要”。可以看出,盛宣懷不僅重視設立學堂“作育人才”,而且強調主要學習一些富國強兵之術。
二、積極創辦近代學堂
1895年在津海關道任上,盛宣懷積極倡議並創辦了天津中西學堂。
由於鴉片戰爭的影響,西方各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產品不斷地向中國襲來。在近代中國,出現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東西的強烈願望。要學習西方,首先就得開辦新式學堂,似乎已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1886年,前任津海關道的周馥,曾稟請清廷在津設立博文書院,招募學生,“課以中西有用之學”。後來,由於和擔任津海關稅務司的外國人德璀琳意見不一致,籌措經費甚難而隻得作罷。盛宣懷擔任津海關道後,十分重視周馥當時想辦而沒有辦成的開辦博文書院這件事。他從開辦民用企業急需大量人才這一實際出發,從他辦企業的經驗出發,明確主張利用未能開辦的博文書院的舊有房屋,趕緊設立頭等學堂、二等學堂一所,“為繼起者規式”。規定二等學堂和頭等學堂功課均須四年。為了迅速培養出各方麵的人才,盛宣懷主張可以先用速成的辦法:“本年擬由天津、上海、香港等處先招已通小學堂第三年功夫者三十名,列作頭班;已通第二年功夫者,列作二班;已通第一年功夫者,列作三班;來年再續招三十名,列作四班。合成一百二十名為額。第二年起,每年即可撥出頭班三十名升入頭等學堂。其餘以次遞升,仍每年挑選三十名,入堂補四班之額,源源不絕,此外國所謂小學堂也。至頭等學堂,本年擬先招已通大學堂第一年功夫者,精選三十名列作末班。來年即可升列第三班,並取二等之第一班三十名,升補頭等第四班之缺,嗣後按年遞升,亦以一百二十名為定額。第四年底,頭等頭班三十名,準給考單挑選出堂。或派赴外洋,分途曆練;或酌量委派洋務職事。此外國所謂大學堂也。”為了開辦天津中西學堂,不致重蹈周馥之舊轍,盛宣懷可謂憚心竭慮。在其職權範圍內,他籌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經費,聘到了學有專長的華、洋教習,擬定了詳細而具體的學堂章程和課程。在此基礎上,盛宣懷給清廷上了一道請求辦學的折子《擬設天津中西學堂章程稟》,得到清廷及時任直隸總督的王文韶同意,至此,天津中西學堂才正式開辦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