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對《外國教育動態》的統計看我國80年代的外國教育研究(1 / 3)

田建榮 陳玲 杜蘭英

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形勢的發展,在教育科學領域內,國際交流與合作日益加強,對外國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進入90年代後,對外國教育的研究已被擺到一個非常突出和重要的地位。認真地總結過去10年我國對外國教育研究的經驗教訓,是直接關係到90年代外國教育研究能否健康發展的大事。

本文為從一個側麵展示我國80年代外國教育研究的一些特征,特選取1980-1989年《外國教育動態》期刊所登載的978篇文章(不包括其中的書訊、教育小說、動態等)作為調查統計對象。這是因為《外國教育動態》雖由北師大主辦,卻是全國性的外國教育研究領域的學術刊物。創刊20多年來,它在介紹世界教育情況,對外國教育進行比較研究,貫徹“洋為中用”的原則,借鑒外國教育經驗等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現已改名為《比較教育研究》,兼作中國教育學會比較教育研究會會刊。特別是《外國教育動態》所刊載的文章,內容大都有一定新意,論述精湛,具有學術性、信息性、參考性價值。根據對全國151種教育期刊1989、1990兩年載文量統計,《外國教育動態》雖排行第11名,卻位居我國外國教育研究六大刊物之首。可見它是本學科的核心期刊。

當然,鑒於本研究僅以一本期刊作為樣本,故不可能全麵、準確地反映這10年來我國外國教育研究的總貌。事實上,本文也隻想在統計的基礎上,作點粗淺的分析,以期揭示出80年代我國外國教育研究的基本走向、已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問題等,為推進90年代外國教育研究工作更科學、更健康、更成熟地發展提供一些依據。不妥、失實之處敬請指正。

包容性

外國教育研究因其特殊地位和作用製約,它幾乎涉及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全部教育科學領域;涉及教育與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人口等各種社會現象縱橫交錯的聯係和關係;麵對的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世界各國,它是一種全方位的研究。但從以往情況看,對外國教育的研究重點僅停留在幾個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還很不夠。研究發達國家的文章總計有446篇,是研究發展中國家文章數的6倍多。

當然,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由於在經濟、科技、教育上的世界領先地位,我們以它們為代表,集中力量研究是必要的。但我們更應看到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與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傳統和人口素質等方麵有相似之處,在水平上更接近,更易於相互借鑒或給予某種啟發,特別是都麵臨著許多共同的教育難題。為此,在它們之間開展深入的比較研究一定會對改進我們的教育實踐有更大的實際意義。

從教育內部的結構與層次上考察,10年外國教育研究雖觸及到了教育科學的各個方麵,但從統計來看仍存在嚴重的偏差。第一,10年外國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學校教育的研究上,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研究很欠缺。有關各類學校教育的研究文章幾乎占了文章總數571篇的96%,而對國外家庭教育研究文章總共才12篇,僅占總數的3%,研究社會教育的更是鳳毛麟角,隻有8篇。第二,80年代我國外國教育研究雖重視對宏觀計劃、教育政策、教育理論與經驗的研究,把注意力放在了解決教育的實際問題上,但在內部分布上又很不平衡。我們以隨機取樣的1986年《外國教育動態》為例進行統計後發現:除新書介紹、教育小說、動態報道外,本年度該刊共發表論文94篇,其中有關理論方麵的文章22篇,研究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的文章72篇,二者之比約是1:3.重解決實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國教育研究的實質,是使研究能更好地為推動我國教育發展服務,但這其中的偏向也不容忽視。

在有關教育實際問題的研究中,對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研究始終占很大比例。至於對理論方麵的人物研究,則基本上偏愛於蘇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馬卡連柯、讚可夫、杜威、布魯姆和盧梭等人。在這裏,10年間有關原蘇聯教育家的研究文章計有59篇,其中對蘇霍姆林斯基一人的研究文章就有40篇,占文章總數的68%。由於當時社會製度相同,在80年代對前蘇聯有較集中的研究是情理之中的事,但這本身卻是一種外國教育研究偏向的表現。在90年代我們要力戒出現新的“重點”,而應把對外國教育的研究指向全球,致力於去解決一些人類社會在教育上共同麵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