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黨章相繼把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增加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七大又把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寫入黨章,這是確保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是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客觀需要,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願。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規律,它的基本原理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共同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係。
一、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誌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全黨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早在黨的十五大就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從曆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也是黨的指導思想創新的曆史性偉大成果。
(一)鄧小平理論開拓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產物。《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多年來,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存在和發展,日益改變著整個人類的曆史麵貌和曆史進程;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麵正在產生著難以估量的深刻影響;對外開放成為強大的世界潮流,國際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激烈。這一切都要求馬克思主義者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鄧小平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問題,他深刻指出:我們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後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擔為他去世以後五十年、一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正是按照這種科學態度,鄧小平敏銳地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和契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推動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與當今時代特征相結合,既堅持“老祖宗不能丟”,又以巨大的政治氣魄和理論勇氣,說出一些老祖宗沒有說過的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話”。鄧小平正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把繼承、堅持與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進入了新境界,達到了新高度。
(二)鄧小平理論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時,曾對未來社會的一些特征進行過科學預測,認為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公有製、按勞分配、計劃經濟、無產階級專政。這些預見被後來的社會主義實踐所驗證、補充或修正。列寧按照社會主義的經典模式進行實踐時,充實了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預見,在實行新經濟政策後提出了一係列新的思想,提高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水平。但是,在後來的實踐中,各國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新社會的預測,導致社會主義國家在發展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甚至發生了蘇聯東歐的劇變。因此,正確認識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時代課題。
鄧小平在新時期重新審視長期形成和固守的社會主義傳統觀念和做法,提出了一係列嶄新的合乎時代要求、合乎實際需要、合乎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新思想、新論斷,給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帶來了新的發展生機和活力。鄧小平關於“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有許多是獨樹一幟的,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和傑出貢獻。例如,關於社會主義的本質,改變了長期以來離開生產力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觀念,確立了社會主義要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的新觀念;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變了社會主義長期拒絕“商品”、“貨幣”、“市場”的陳舊觀念,確立了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結合在一起的新觀念;等等。從而形成了鄧小平具有創新意義的社會主義觀,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三)鄧小平理論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作出了新判斷
鄧小平理論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發展的態勢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作出了新的正確判斷。正確判斷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從而確定時代主題,這是我們正確製定國內政策和國際戰略的重要依據。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根據對世界大局的冷靜觀察,以及對我們周圍環境的認真分析,明確指出: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這一新的科學判斷,抓住了當代世界變化中的突出矛盾,揭示出時代的特征,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際形勢變化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趨勢。鄧小平揭示世界主題時,特別強調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發展問題對於社會主義中國尤其具有更加緊迫和重要的意義。正是根據新的國際形勢和時代特征,鄧小平為我們確定了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正確路線,對我國的對外關係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方針,確立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決不當頭”的正確策略,使社會主義中國經受住了國際風波的嚴峻考驗,處變不驚。麵對新的國際形勢,鄧小平積極倡導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體現著和平、公正、穩定、合理的精神,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讚同和支持。
(四)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新體係
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指導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成功。列寧和毛澤東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曾經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闡述過許多正確的思想。但是總地來說,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係,鄧小平在這方麵作出了曆史性的貢獻。
鄧小平理論,貫穿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形成了一係列相互聯係的基本觀點,構成了這一理論的科學體係。這一理論是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麵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需要從各個方麵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的科學體係。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推進社會主義發展完善的強大理論武器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質,不僅在於它能夠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麵貌和本質,而且在於它能夠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和生命力也表現在這裏。堅持鄧小平理論,還必須在實踐中繼續豐富和創造性地發展這個理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世紀之交,麵對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進行新的、富有時代特色的實踐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反映了當代世界和中國的發展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麵對新世紀,實現指導思想上與時俱進的鮮明體現。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