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最終目標,黨必須根據當前所處的曆史階段的社會特點,科學地提出這一曆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每個黨員和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應當明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的內容,並以實際行動模範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
一、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也就是黨的總路線。它是黨在一定曆史時期,為完成一定的曆史任務或奮鬥目標而製定的行動綱領,是總覽全局的根本指導方針,是統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的基礎,也是黨製定各項具體方針和政策的依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黨的十七大通過的新黨章指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
黨的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由我國現階段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決定的。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幾十年來的一條根本的曆史經驗。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
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和發展目標。這是一個四位一體的奮鬥目標,富強即經濟上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製度的本質屬性,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民主是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文明是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也是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和諧是指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目標。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它指明了實現現代化目標的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依靠力量是全國各族人民。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它規定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方針。把這一方針包含在基本路線中,不僅是改變我國不發達現狀的需要,而且是社會主義奮鬥精神的體現。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鄧小平同誌曾指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隻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決定了必須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曆史任務所決定的,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保證的必然要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關鍵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實質所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是逐步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要達到這一目的,唯一的途徑就是把經濟建設作為黨的一切工作的中心,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提高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發展生產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健康發展的根本點。發展是硬道理,必須抓住一切機遇加快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促進社會全麵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觀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必須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表現。改革、發展、穩定好比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棋盤上的三者緊密關聯的戰略性棋子,每一著棋都下好了,相互促進,就會全局皆活;如果有一著不好,其他兩著也會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改革是推動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的,發展和改革是穩定的基礎,而穩定是發展和改革不可缺少的前提和保證。三者緊密聯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我們要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的重要結合點,在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發展,通過改革發展促進社會穩定。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並長期堅持的一個重要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