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充分發揮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1 / 2)

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共產黨員應該在民族戰爭中表現其高度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應使之具體地表現在各個方麵,即在各方麵起其先鋒的模範作用。”(《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第二版,第521頁)這種先鋒模範作用要求黨員在貫徹黨的路線、完成黨的任務的實際工作和鬥爭中起帶頭作用、骨幹作用和橋梁作用。

帶頭作用就是黨員走在群眾的前頭,為群眾作出榜樣,引導和帶領群眾前進。同廣大人民群眾相比,黨員永遠是少數,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各項任務的完成、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不但要有黨員的積極性,更需要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而黨員積極性的發揮,就成為群眾積極性發揮的關鍵。在革命戰爭年代,共產黨員衝鋒在前的行為,曾經極大地鼓舞了廣大戰士奮勇戰鬥,奪取勝利。在和平建設時期,共產黨員那種吃大苦、耐大勞的表現,也曾激勵並且正在激勵著廣大群眾去完成艱巨的任務。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凡是需要動員群眾去做的,每個黨員,特別是擔負領導職務的黨員,必須首先從自己做起。”(《鄧小平文選》1975-1992年,第一版,第301頁)這就是執行政策走在前頭,在完成任務中幹在前頭,用自己的行動去宣傳、動員群眾,去影響、帶動群眾。

骨幹作用就是黨員要成為群眾的中堅,將群眾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出色地完成黨所提出的各項任務,實現黨所確定的奮鬥目標。在任何一個團體和組織中,凡是有黨員的地方,黨員就要自覺地起著團結群眾作用。如果沒有黨員的這種作用,任何一個組織和團體就難以形成堅強的戰鬥集體。在學校、係、班級中,隻要黨員能夠將周圍的群眾團結起來,就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黨員的這種骨幹作用,靠的是自己政治上的堅定性和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的行動。隻有自己的堅定,才能使群眾不動搖;隻有律己,才能服眾。當然,發揮骨幹作用,也要實行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既要善於發動群眾,又要善於組織群眾。鄧小平同誌指出,黨員的骨幹作用,就是要“通過各個崗位的黨員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吸引群眾,振奮精神,團結一致,專心致誌,穩步前進。”(《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一版,第328頁)

橋梁作用就是通過黨員的行動溝通黨與群眾之間的聯係。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的路線、方針、政策來領導群眾,是黨領導的主要內容和表現。但隻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被群眾所掌握,才能實現黨的領導。這裏,共產黨員積極地、切實地做好群眾的宣傳教育,就成為群眾自覺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政策的關鍵。同時,黨員群眾的意見和要求,及時地向黨反映,又為黨的方針、政策的製定,提供現實的依據。千百萬共產黨員的這種橋梁作用,將黨與群眾緊密地聯係起來。群眾及時聽到黨的聲音,黨也能及時地了解群眾的意見和要求,既宣傳教育群眾,又集中群眾的意見,體現了對黨負責和對群眾負責的一致性。

縱觀八十六年建黨曆史,無論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我們一貫要求每個共產黨員不論黨齡的長短和職務的高低,都應自覺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共產黨員的這種先鋒模範作用是一種無聲的命令、無窮的力量,是一種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正是無數黨員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才保證了黨的路線的貫徹執行,勝利地完成了革命和建設的各項任務。

每個要求入黨的同誌,要以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激勵自己,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以實際行動爭取入黨。“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做人是如此,爭取入黨更是如此。正如劉少奇同誌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所說:“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須參加革命的實踐,絕不能離開革命的實踐;同時,也離不開自己在實踐中的努力,離不開在實踐中的自我修養和學習。”(《劉少奇選集》上卷,第一版,第99頁)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是實現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的寶貴時期。要求入黨的同誌隻有投身於忘我的學習與工作,投身於改革開放和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的這場偉大實踐,切切實實地按照黨員的標準去做,才能把自己鍛煉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合格共產黨員。

根據黨章規定和曆史新時期的特點,要求入黨的同誌要從以下諸方麵努力:

第一,必須把堅持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同努力完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任務緊密地結合起來,堅定信念,腳踏實地,以自己的辛勤勞動和積極工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添磚添瓦。

第二,必須全麵地、準確地、毫不動搖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繼續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始終站在改革開放和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前列,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富有成效地去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