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和傳統使人養成一種說話辦事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的習慣。童年時代習慣於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長大成人需要得到領導者的認可。如果自己的某個舉動和主張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就會感覺到是出了問題,放心不下。
誰都喜歡好聽的
人們都有這樣的心理:喜歡把個人的快樂、幸福和價值感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上帝在造神運動中也順便創造了人。所以傳說中的神與現實中的人便理所當然地存在著某些驚人的相似。
赫爾墨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的兒子,是主管商業之神,有一次,他想考證一下自己在人間百姓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便化裝成一位顧客來到雕像店。他指著宙斯的頭像,問雕像者:“這個值多少錢?”“七赫拉”。他又走到自己的雕像前,心想,自己是商業的庇護神,地位一定比宙斯高,便問:“這個值多少錢?”雕像者指著宙斯的像說:“假若你買那個,這個算添頭,白送。”赫爾墨斯本想聽聽雕像者對自己的讚賞,抬高自己的身價,誰知討了個沒趣,隻得灰溜溜地走了。
有些時候,我們很在乎別人的看法:好像別人說你行,你就覺得自己行;別人說你不行,你也就覺得自己不行。應當承認,別人的評價對自己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受到別人讚揚時,我們都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有價值。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聽到讚揚,得到鼓勵,博得掌聲。這種精神享受確實有益於我們開發潛能、提高素質;有益於認識自我價值,樹立自信意識。然而尋求讚許的心理如果不隻是一種願望,而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像赫爾墨斯一樣去尋求自己虛擬的“光環”,這便落入了人生自戀型性格障礙的誤區。
一旦尋求讚許成為一種需要,做到實事求是幾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誇獎不行,並常常做出這種暗示,那別人也無法與你坦誠相見。同樣,你也不能明確地闡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與感覺。你會為迎合他人的觀點與喜好而放棄你的自我價值。以別人的看法和評價來確立你的自我形象和價值。這就好像把房子蓋在流沙上,是靠不住的。如果你依賴他人來評定證實你的價值,究其根底,那隻是他人的價值,而不是你的價值。自我價值不能由他人來評定和證實的。
的確,要應付別人的斥責很不容易,而接受他人讚許則是一件愉悅的事情。但如果為回避困難而選擇後者,那就意味著你認為別人對你的看法比你的自我評價更為重要。這是一個在我們社會中難於避免的危險陷阱。
世俗和傳統使人養成一種說話辦事總是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的習慣。童年時代習慣於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讚許,長大成人需要得到領導者的認可。如果自己的某個舉動和主張得不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許,就會感覺到是出了問題,放心不下。喜歡被肯定,這沒錯,這也會產生一個致命的錯誤:因為你在無形之中就放棄了主宰自己、獨立行事的權力,凡事都受別人的控製和擺布。
希望得到別人的讚許,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把別人的讚許當作必須,那就是將自己的價值交給他人去評定。一個人將自我價值置於別人的控製之下,這不是謙虛謹慎,而是缺乏獨立自主的表現,由別人隨意抬高或貶低自我價值。人家反對,你就灰心喪氣;人家施舍給你讚許之詞,你才會覺得自己不錯。凡事如此,你還有什麼價值?如果人家吝嗇自己的溢美之詞,你又該如何定位自己呢?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對自己滿意。以清醒的頭腦預計到會有不同意見,不必期望人人都表示讚許,這樣,我們就不會自尋煩惱,情緒消沉,也就不會因為別人對你某一點的否定而視為對自己整個人的否定了。
最為致命的是,喜歡聽讚許之詞的人很可能也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所以,這種人往往是軸承腦袋彈簧腰、頭上插著風向標,隻會見風使舵、趨炎附勢。這種人的自我價值完全取決於頭上的烏紗帽,一旦失去職位,手中無權了,他就一無所有、一文不值了。實際上,最受讚許,最受歡迎的人恰恰是那些希望讚許而不是祈求讚許的人,是那些能以積極的心理態度表現美好自我形象的人,是那些從不放棄獨立自主權利的人。
並不是所有的讚美都是真心的
每個人都喜歡被讚美,然而,在這麼多歌功頌德的讚美詞裏,我們是否能認清哪些是發自真心?還是大多數都隻是些客套話?
過度的讚美是另一種虛偽的表現,所以不要隻挑好聽的話聽,也不要總是沉浸在甜言蜜語裏,因為這些都會使我們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