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叫張執的年輕人,對於現代社會的各種重大問題都有著自己的一套見解,如足球、NBA、中東戰爭、水門事件、美國政治,等等。每當自己的觀點受到嘲諷時,他便感到十分沮喪。為了使自己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行動都能為每一個人所讚同,他花費了不少心思。他向別人談起他同嶽父的一次談話。當時,他表示堅決讚成無痛致死法,而當他察覺嶽父不滿地皺起眉頭時,便幾乎本能地立即修正了自己的觀點:“我剛才是說,一個神誌清醒的人如果要求結束其生命,那麼倒可以采取這種做法。”張執在注意到嶽父表示同意時,才稍稍鬆了一口氣。
他在上司麵前也談到自己讚成無痛致死法,然而卻遭到強烈的訓斥:“你怎麼能這樣說呢?這難道不是對上帝的褻瀆嗎?”張執實在承受不了這種責備,便馬上改變了自己的立場:“……我剛才的意思隻不過是說,隻有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如果經正式確認絕症患者在法律上已經死亡,那才可以截斷他的輸氧管。”最後,張執的上司終於點頭同意了他的看法,他又一次擺脫了困境。
當他與哥哥談起自己對無痛致死的看法時,哥哥馬上表示同意,這使他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他在社會交往中為了博得他人的歡心,甚至不惜時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從一定意義上說張執是沒有個人思維的,他所表達的僅僅是他人做出的一些偶然性反應;這些反應不僅決定著張執的感情,還決定著他的思維和言語。總之,別人希望張執怎麼樣,他就會怎麼樣。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和事也不少。有一個做秘書的,領導讓他看一篇報告寫得如何。他看過後來彙報,說:“我認為寫得還不錯。”領導搖了搖頭。秘書趕快說:“不過,也有一些問題。”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也不算大。”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問題主要是寫得不太好,表述不清楚。”領導又搖搖頭。秘書說:“這些問題改改就會更好了。”領導還是搖頭。秘書說:“我建議打回這個報告。”這時領導說了:“這新襯衣的領子真不舒服。”
在這些人的心裏,尋求讚許已經成為一個談論的目的和動機了,完全失去自我概念。
人在生活中必然會遇到大量反對意見,這是現實,是你為“生活”付出的代價,是一種完全無法避免的現象。
不被別人的評價主導
我們最不應該做出的犧牲,就是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我!因為那些對你指手畫腳的人,其實四根手指頭正指著自己,惶惑得不知道他們遵從的規則是什麼。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技術並不高明,他寧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師評價他說:“你絕不是個當作曲家的料。”
歌劇演員卡羅素美妙的歌聲享譽全球。但當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當工程師,而他的老師對他的評價則是: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發表《進化論》的達爾文當年決定放棄行醫時,遭到父親的斥責:“你放著正經事不幹,整天隻管打獵、捉狗捉耗子的。”另外,達爾文在自傳上透露:“小時候,所有的老師和長輩都認為我資質平庸,我與聰明是沾不上邊的。”
沃特·迪斯尼當年被報社主編以缺乏創意的理由開除,建立迪斯尼樂園前也曾破產好幾次。
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袋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學的命運。
法國化學家巴斯德在讀大學時表現並不突出,他的化學成績在22人中排第15名。
牛頓小學時的成績一團糟,曾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呆子”。
羅丹的父親曾怨歎自己有個白癡兒子,在眾人眼中,他曾是個前途無“亮”的學生,藝術學院考了三次都沒考上。他的叔叔曾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
《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托爾斯泰讀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而被勸退過。
不要太在乎別人對你的評價,也不要事事尋求他人肯定。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真實狀態有所了解: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我們所“顯示的自己”或是“真正的自我”,常是不完美而且夠不上標準的。看到你狀況的每個人的衡量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應有自己內心的強大與定勢。堅守自己的標準,堅信自己的道路會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