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於顯赫的大軍閥家庭,是風度翩翩的民國美男子;他本可以頂著“少帥”的名號度過一個聲色犬馬的人生,可現實偏要壓他一肩的戎馬戰事和家仇國恨,為此而被幽禁半個世紀。他就是在中國現代史上發動西安事變而使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得以建立的張學良將軍。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是北洋軍閥奉係首領,號稱“東北王”,是北洋政府的最後一位掌權者。張學良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和鍛煉,在治軍方麵繼承了父親睿智嚴明的風範。更為不同的是,他在青年時期所具有的現代化的政治觀念,已非老帥所能及。
1928年6月4日,由於不肯滿足日本帝國主義的無理要求,張作霖乘火車途經沈陽西郊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埋設的炸彈炸成重傷,當日在沈陽死去。年輕的張學良臨危受命,堅守中國領土,盡力擺脫日本的軍政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日俄兩大帝國主義的環伺之中、守舊派元老將領的壓力之下,他堅持貫徹自己反對內戰、支持三民主義的政治理想,於12月果斷宣布東北地區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領導,降下北洋政府五色旗,改升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此舉標誌著北伐戰爭的勝利結束,中華民國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張學良被南京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軍從此誕生。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張學良由於對形勢的錯誤估計,不想給日軍以擴大戰事的借口,再加上蔣介石一貫對日的“不抵抗政策”,下達了不抵抗之令。駐守北大營的1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學良的嚴令沒有抵抗,力避衝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占了東三省全境。
張學良為此深感愧疚,自己一時竟成千古罪人。而更令其痛苦的是,蔣介石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還任命他為西北“剿總”副總司令,圍攻抗日紅軍。
麵對全國人民要求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影響下,張學良曾多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絕。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國民革命軍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介石麵諫,卻遭到蔣介石拒諫。
“不要打了!”張學良勸道,“都是中國人,怎能用槍對著自己人?日本侵略者正長驅直入,這樣下去,你就等於是投降!”
蔣介石微眯著眼睛,搖搖頭說:“漢卿呀,你真是太天真了。我隻是先不戰而已。日本人侵占一點點領土並不重要,對付紅軍才是當務之急。”
張學良憤然而起說:“你這樣不戰,人家就把我們中國一點點吞食下去,你這樣做比投降還無恥!”
最後,頑固的蔣介石命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西安數千名學生進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華清池向蔣介石請願。蔣介石下令警察製止學生運動,且必要時就“格殺勿論”。張學良聞訊後,立刻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
見張學良將軍來了,學生更是一片沸騰,他們齊聲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張將軍!”一個學生擠到人群前,衝著張學良喊道,“我是東北大學的學生。我們知道東北軍是主張抗日的。您應該帶領東北軍打回老家去!”
於是,所有學生都高呼:“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複東北失地!”
張學良望著群情激昂的學生們,內心也激動不已。他走上前去,雙目含淚,誠摯地說:“同學們,你們今天先回去吧。我張學良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複你們。如果我做不到,你們其中任何人都可以置我張學良於死地。”
聽了這番話,請願學生們便在華清池前高唱了一曲《鬆花江上》,感動了在場的所有東北軍士兵。張學良也跟著輕唱,心中已暗下決心采取一切手段,逼使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發生以後,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用和平方式解決事變,並派周恩來等為代表到西安幫助張、楊正確解決事變。經過多方努力,蔣介石接受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國內和平初步實現,為在抗日前提下國共兩黨實現第二次合作創造了條件。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送蔣介石返回南京,當即被扣留、判刑,先後被軟禁於浙江、貴州、重慶等地,1949年被押送到台灣繼續軟禁,度過了50餘年的軟禁生活。
張學良曾無限感慨地說:“我的事情是到36歲以後就沒有了;從21歲到36歲,這就是我的生命。”然而在世人看來,他的這段歲月卻比很多人一輩子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