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1 / 1)

1996年7月29日,中國在成功地進行了最後一次核試驗後向全世界宣告:從7月30日開始,中國將暫時停止核試驗。向往世界和平的人們都為此鼓掌。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為緬懷在1986年7月29日這一天不幸逝世的“兩彈元勳”鄧稼先而精心選擇的特殊紀念日。

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以優異的成績獲普渡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很快,被稱為“娃娃博士”的鄧稼先便毅然放棄了在美國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回到了當時仍處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

回國後,鄧稼先首先在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從此一直從事中國核理論研究。

1958年秋,上級領導找來鄧稼先進行了一場秘密談話,告訴他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

鄧稼先一聽,立刻明白話中含義。這是祖國對他的信任,要賦予他一項艱巨而神聖的任務!這也正是他作為一名科學家想要為國為民而承擔的責任。鄧稼先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回到家中,鄧稼先看著在廚房忙碌的妻子,隻說了一句:“要調動工作,馬上就要走了。”

妻子驚詫地問:“這麼快?去哪?多久?”

鄧稼先笨拙地半天不知該說什麼,臉上露出愧疚的神色,最後吐出十幾個字:“通信也困難……我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

看著丈夫的神情,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於是沒有再問任何問題,便默默地幫他收拾行李。

接受了秘密研製原子彈任務的鄧稼先,從此開始隱姓埋名,他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報紙中消失,他的身影隻出現在警衛森嚴的大院和大漠戈壁。他與家人一別就是20多年。

在西北的漫漫黃沙之中,要麵對惡劣的試驗研究環境,更可怕的是要麵對核武器實驗的死亡威脅。

在一次原子彈爆炸試驗失敗後,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發現問題所在,必須有人到那顆未爆炸的原子彈掉落的地方去取回一些重要的部件,重新檢測研究。

麵對此項任務,眾人頓時一片沉默。作為科學家,所有工作人員都很清楚原子彈的威力。在一個隨時可能發生的核爆炸麵前,人實在是太渺小、太脆弱了。

鄧稼先果斷地跳下車,對大家揮了揮手,說:“誰也別去,我去吧。”

“鄧工!”一個助手趕緊攔住他,擔心地說,“您別去,這有輻射汙染的危險啊。”

“還是我們去吧。”警衛員走上前說。

“你們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汙染。誰也別去。”鄧稼先堅決地說,“我做的,我知道。”

於是,他一個人走進了那片死亡之地。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終於,當夕陽將那柔和的光暈灑在金燦燦的沙地上時,沙漠深處出現了一個遲緩而從容的身影,雙手捧著的正是核彈頭。

找回彈頭後,實驗研究最後證明了是降落傘的問題,這使得原子彈研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下去。然而,也就是這一次,強烈的核輻射導致鄧稼先後來身患癌症。

就這樣,鄧稼先帶領第二機械工業部核武器研究所理論部,在沒有任何理論借鑒和技術資料的困境下,經過艱苦奮戰,終於在1964年10月16日,在中國西北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震驚了世界。隨後,鄧稼先又為研製中子彈和核武器小型化等做出了重大貢獻。

檢查出惡性腫瘤和癌細胞全身轉移後,鄧稼先的身體已經極度虛弱,但他仍然頑強地帶病堅持工作,在參與指揮了最後一次地下核試驗之後終於病倒,被送進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治療。

1986年7月,鄧稼先進入了生命的最後旅程。他讓警衛員陪同來到天安門廣場,向祖國和人民做最後的告別。在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上,莊嚴肅穆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下,鄧稼先滿懷深情地仰望著飛翔的鴿群和碧藍的蒼穹。

中國正是由於有了像鄧稼先這樣一批勇於奉獻的知識分子,才驕傲地挺起了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