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督出發——歐·亨利《最後的常春藤葉》淺讀(1 / 3)

宗教,一旦成為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化載體,宗教的力量就無所不在。當我們在現實之中走投無路時,往往是從宗教那裏,獲取心靈上最溫暖的慰藉。而基督教,作為西方宗教的代表之一,不僅淨化人的心靈,更主要的是引導人類,使人類的本我在明亮裏學習上升,並在理念的追思與自我的反省中,走一條形而上的道路:許多人為此獲得心靈上的寧靜與自省,許多人也因此正視自身的生存苦難,還有許多人甘願為他人奉獻自我的一切。

因此,當《聖經》成為西方宗教人文精神的燈塔,其與社會的基本道義就自然銜接、相互兼容,漸漸成為一條精神飽滿的河流。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條細小的河流慢慢變得悠遠寬廣,也慢慢變得雍容深邃,最後彙成人生人性澎湃期盼的海洋。人類的自我生存道德、自我生存良知、自我生存意誌,以及自我生存約束,都在基督悲憫的淚水與沉默的張望裏,悄然,或者自然純粹。

作為跨世紀的優秀短篇小說大師,歐·亨利無論理念還是世俗,不僅僅受到當時世界藝術與道德的影響(政體與社會的道德教誨除外),而且還深深受到基督思想的垂憐。當世俗的歐·亨利在神性的悄然關照中上升到精神的歐·亨利時,人文的內在光華就開始閃耀。生存基本層麵的自我掙紮,生命縱橫走向的個體苦難,生命自我解構的茫然與善良,以及生命意誌的反叛與歸路,就在歐·亨利筆下強勁廣闊地鋪展開。無論是《警察與讚美詩》,還是《麥琪的禮物》;無論是《沒有完的故事》,還是《黃雀在後》,我們都能明顯感覺到,基督的力量無處不在,基督的光芒照耀人寰。為基督的教義獻身,為愛、為善良、為自我生命的歸宿,贖救或者祈求就成為世俗生命中最有價值的崇高追求。因此,當我們麵對上帝潛心禱告,我們總是虔誠有加:主啊,請您看看,我們這個蒼茫遼闊的世界,您的子民正在接受怎樣的時光饋贈。或者:主啊,生命的黑暗與潮濕,何時才能從您那裏獲得光明。每當這時,人們的內心總是純潔的,人們的態度總是謙恭的,人們的舉止總是卑怯的。

一旦世俗的苦難成為生命中必然的霜凍,我們的內心除了蒼茫的掙紮,還有堅守的渴望,除了堅守的渴望,還有頑強的等待。當漫長的等待遙遙無期,個人內化的力量,與社會現實的多元相互碰撞,生命本體的絕然行走,就在這種碰撞中,充滿了自我意象的艱難逃亡。這種逃亡又在不自覺當中,構成人類最後的生命皈依:無論生存多麼完美,也無論生存多麼不完美,隻有上帝與你同在,你的生命光輝才能真正舒展。因此,對於老貝爾曼來說,隻有這種朗照不滅的基督光芒,才是生命無瑕的美麗與輝煌,才是心靈寧靜的極致與歸所。因此,歐·亨利這篇小說,《最後的常春藤葉》的主人公——讓人尊敬的老貝爾曼,在生命實質上,已經成為基督教教義的代言人。

通過貝爾曼甘願的自我犧牲,拯救了困厄中年輕的瓊珊。瓊珊在無意識之中,接受了老貝爾曼的善良奉獻與生命饋贈。老貝爾曼的社會生命,通過瓊珊的生命複原,在此悄然上升。具體事件通過側麵表現為:老貝爾曼一改絮絮叨叨的往常,不露聲色地,甘心情願地,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用自己脆弱蒼老的生命,終於完成了自己畢生的傑作——畫在牆上的常春藤葉,永遠長在牆上的常春藤葉。正是因為這片永不凋謝的神奇葉子,才終於挽救了瓊珊垂垂將亡的生命。作者在此想告訴我們,生命通過宗教般的犧牲,通過本我的善良,總是閃耀人性的光華。敬愛的老貝爾曼,在風雨之夜的這幅傑作,實際上已經成為基督照耀這個世界的燈火。基督總是通過對生命具象的暗示,來提高生命抽象的整體與高度。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當然無法看見這些。因為外在表現上,僅僅是老貝爾曼給我們展示在離地麵二十來尺高的牆上,一幅平常得有些孤寂的油畫。

歐·亨利通過老貝爾曼,完成了自我生命意義上的善良升華。作為老貝爾曼,一生都在社會的底層掙紮奔走,他最大的願望就是畫一幅傑作,能夠經受住時光考驗的傑作。這幅傑作能夠慰藉老貝爾曼日益蒼老的內心,也能夠滋養老貝爾曼的生命。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老貝爾曼在幾十年的落魄苦難中,並沒有真正消沉,而是恰好相反。雖然在表象上,老貝爾曼窮困潦倒、酗酒成性、牢騷滿腹,但在內心深處,老貝爾曼是自尊的,也是高傲的,並始終堅信自己的藝術氣質與藝術才華。老貝爾曼在這種自尊與高傲裏,堅韌不拔,決心要用自己一生的光陰,極力尋找表達自我藝術靈魂的外在契機。這個契機,當然是瓊珊的疾病——仿佛上帝為了同時拯救兩個人早就這樣安排好了。老貝爾曼的一切牢騷一切脾氣一切的不愉快,都被瓊珊的疾病衝走了。所以,當蘇艾去向鄰居老貝爾曼求救時,老貝爾曼並沒有倨傲地拒絕,而是在表麵上有些討厭,實質上卻有些可愛地發了一通牢騷之後,認認真真發出生命深層的歎息:“唉,可憐的瓊珊小姐。”“像瓊珊小姐那樣的好人實在不應該在這種地方害病。總有一天,我要畫一幅傑作,那麼我們都可以離開這裏啦。天哪!是啊。”這種歎息,無疑是老貝爾曼善良心靈的反映,也是老貝爾曼生命情懷的純淨表達。這種表達,無疑映射出老貝爾曼的個性:外冷內熱,悲憫善良,友待他人(我們如果把這種情懷稍加提煉,就是基督的悲憫,就是基督的愛,就是宗教的善。真正意義上的宗教都是善的)。雖然這種表達情感的方式有些與眾不同,又特別是正在生命冰霜季節中掙紮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