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慢起步
俄羅斯是一個奇特的大國,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它的複雜性、不均衡性,曆史上俄羅斯始終是強盛與羸弱、先進與落後的獨特綜合體。這種複雜的綜合性可從其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窺見一斑。相對於西方,俄羅斯是文化上的後起之秀,然而在經過短暫的積累之後便在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這一過程中俄羅斯教育功不可沒。但是,俄羅斯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在內,始終又是不均衡發展的。或地區之間,或城鄉之間,或階層之間,或性別之間,每一個時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失衡現象。比如19世紀末,俄羅斯城市識字人口占城市居民總數的45.3%,而同時期農村地區這一比例僅為17.4%。
俄高等教育的興起歸功於彼得大帝對西方科學文化的景仰和積極引入。彼得遊曆過西方,親身接觸了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希望通過運用西方科學改造俄羅斯,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在彼得一世的直接支持下俄羅斯最古老的大學——聖彼得堡大學的基礎才得以奠定。這一發端決定了俄羅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道路,即它始終都是在政權的直接支持下生存的,與之同興衰、共榮辱。高等教育與政權的命運血肉相連,始終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這正是俄羅斯高等教育的基本特點。俄高等教育的成就、不足,比如不均衡性,都與這一特征有直接的關係。
在兩性接受教育的權利方麵也長期存在著這種不均衡性。帝國時期俄羅斯女性享受教育的權利一直受到種種因素的限製,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俄羅斯女子教育發展相當緩慢,直到19世紀中期仍然沒有被正式納入國民教育的整體體係。這樣,在整個帝國時期,俄羅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都遠遠落後於男性。19世紀末,俄羅斯城市男性識字人口占到城市居民總數的54%,而女性為35.6%;農村地區男性識字人口占25.2%,女性僅為9.8%。在俄羅斯,女性取得受教育權利的過程漫長而且充滿激烈的鬥爭,並且總是與社會革命思潮的發展同步,足可寫一部驚心動魄的專題史。
俄羅斯女子教育最初源於宗教教育的需要。1086年,莫諾馬赫大公的姐姐安娜·弗謝沃羅多夫娜在基輔的安德烈耶夫修道院創辦了一所女子學校,這也是俄羅斯第一所針對女子的教育機構。早期女子教育純粹是為了培養虔敬的婦女。16世紀一位都主教在自己的布道中就說,不僅僧人需要接受教育,普通民眾,包括少年和少女,同樣需要接受教育,以理解教義。
彼得大帝在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同時,也革新了俄國的教育。受大環境影響,在彼得大帝時期女子教育也有了新發展,出現了可以招收女生的世俗學校。整個18世紀俄羅斯女子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並沒有得到實質性改善,不過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尤其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這個時期俄羅斯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女子教育,其標誌是1764年創辦的斯莫爾尼貴族少女學院,這所學院一般被視作俄羅斯第一所女子學校。斯莫爾尼學院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神學,也要學習外語、算術、繪畫、曆史、地理等課程,還要學習女紅、持家等實用課程。
19世紀中期,教育家烏申斯基(КонстантинДмитриевичУшинский)對斯莫爾尼學院進行了改革,增加了兩年製的師範班,使之成了俄羅斯第一所培養女教師的學校。
斯莫爾尼學院在俄羅斯女性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很長時期內俄羅斯女性主要都是在專門的女子學校接受教育的,而斯莫爾尼學院則一直是俄羅斯女子學校的典範。許多外省城市仿照斯莫爾尼學院的模式創辦了多所女子寄宿學校、女子學院等,其中包括私立女子學校。斯莫爾尼學院培養出了許多傑出的女性知識分子,比如物理學家伯格丹諾夫斯卡婭(БогдановскаяВ.Е.)、俄第一個女建築學家諾瓦科夫斯卡婭(НоваковскаяН.А.)等。
盡管斯莫爾尼學院開辦過平民分校,但總的說來它是一所貴族學校,隻招收上層貴族、官員的女兒。因此,斯莫爾尼學院以及以之為樣板開辦的女子學校雖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對於龐大的俄羅斯而言,卻不能根本解決絕大多數女性的教育問題,接受高等教育對於女性來說更是難以企及的夢想。在俄羅斯,女性直到19世紀後期才真正取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因此,在俄羅斯帝國的科學、教育史上長期缺少女性活動家、領導人的身影,這毫不奇怪。
不過有一個例外,那就是達什科娃公爵夫人。
達什科娃公爵夫人
葉卡捷琳娜·羅曼諾夫娜·達什科娃(ЕкатеринаРомановнаДашкова,1744-1810)是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唯一的宮廷女官”,也是俄羅斯啟蒙時代最令人矚目的活動家之一。1783-1796年間達什科娃任彼得堡科學藝術院院長,同時她倡議成立了俄羅斯科學院並成為第一任院長,是世界上第一位擔任科學院院長的女性。
達什科娃公爵夫人個性鮮明,不過我們覺得,她的傳奇經曆所具有的時代特色更加令人矚目。她的政治活動、文化活動都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達什科娃父姓沃倫佐娃,羅曼·伊拉裏昂諾維奇·沃倫佐夫伯爵之女,是伊麗莎白女皇的教女。因母親早逝,達什科娃從小寄寓在伯父家裏,與伯父的女兒一同受教育。她們按當時的標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主要學習外語、舞蹈和繪畫。雖然也學習俄語,但隻是間或教授一下,效果可想而知。1759年葉卡捷琳娜嫁給了達什科夫公爵,婚後她在莫斯科與丈夫家人一起生活了兩年。達什科夫公爵的母親不懂外語,為了討婆母的喜歡,年輕的公爵夫人下工夫學習並精通了俄語。
葉卡捷琳娜的伯父沃倫佐夫伯爵時任副樞密大臣,家裏來往的客人中多是當時的宮廷重臣、外交官。這樣的環境對葉卡捷琳娜未來的生活道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覺得至少需要提到兩個方麵。一方麵,葉卡捷琳娜自幼酷愛閱讀,照她自己後來的說法,她的閱讀興趣和識見得到了伊·伊·舒瓦洛夫的賞識,後者開始給她推薦、提供閱讀書籍。當時,法國文化對俄羅斯上層社會影響最大,葉卡捷琳娜最喜愛的作家就是孟德斯鳩、伏爾泰、布瓦洛、愛爾維修等。這樣的素養為她以後在文化界的活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麵,政治氛圍的耳濡目染也讓葉卡捷琳娜很早就對國家政治生活產生了興趣。
時代為這一興趣提供了機會。
女皇伊麗莎白去世後,皇儲彼得大公繼位,即彼得三世。彼得三世意誌薄弱,最要命的是,作為一國之主,彼得三世在政治上全無國家之念。因為崇拜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彼得三世一上台就與普魯士媾和,並把七年戰爭中占領的普魯士領土無條件歸還對方。對內彼得三世也犯下了致命錯誤,試圖讓俄羅斯背棄東正教,改信路德新教。這樣,彼得三世實際上自己挖掉了統治的根基。
反過來,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夫娜多年來一直忍辱負重,培植了自己的勢力,宮廷中實際上早就形成了支持葉卡捷琳娜登基的強大勢力。這對夫妻既是政治上的死敵,在私生活方麵亦成陌路。彼得早在做皇儲時就與妻子葉卡捷琳娜長期分居,而寵愛伊麗莎白·羅曼諾夫娜·沃倫佐娃,即達什科娃公爵夫人的親姐姐。彼得一直試圖找機會與妻子離婚,以便正式迎娶情婦,因此,葉卡捷琳娜的皇後地位岌岌可危,雙方攤牌隻是時間問題了。
達什科娃公爵夫人很早就接觸了宮廷生活。她反感意誌薄弱而行事乖張的彼得,甚至鄙視他,即使在彼得繼位成為皇帝後也多次借口生病拒絕出席他的晚會。相反,達什科娃非常欣賞彼得的妻子葉卡捷琳娜,不顧家族利益加入了支持葉卡捷琳娜的行列。伊麗莎白女皇逝世前,達什科娃曾去找當時身為大公夫人的葉卡捷琳娜,表示要成為後者最忠誠的助手,希望大公夫人能在女皇死後有所行動。然而葉卡捷琳娜表示她沒有任何計劃。葉卡捷琳娜的城府和達什科娃的熱烈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管怎樣,達什科娃成為了1762年宮廷政變的重要人物之一。這次政變中彼得三世被推翻,並很快神秘死亡,葉卡捷琳娜被擁戴為沙皇,這就是俄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不過女皇登基後達什科娃並沒有如願進入帝國的權力核心,女皇與達什科娃的關係也一度疏遠起來。原因有不同說法,有人說是因為達什科娃的政治抱負落空了,有人說是因為達什科娃不喜歡葉卡捷琳娜二世身邊的寵臣們。不論何故,總之政變後達什科娃很不得誌,她與夫家和娘家的關係也非常緊張。政變後的達什科娃陷入了人生的低穀。
1762年前後圍繞皇位的鬥爭是達什科娃一生中唯一真正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時期,之後她的社會活動領域實際上主要在科學文化界。不過達什科娃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關係從未徹底斷絕,盡管政變後二人關係一度冷淡,但葉卡捷琳娜二世對達什科娃始終關照有加。1769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批準了達什科娃的出國申請並給了她一部分資助,於是達什科娃開始了她的第一次歐洲之行。
達什科娃在歐洲漫遊了三年,直到1772年才回到俄羅斯。三年間達什科娃遊曆了許多國家的城市:柏林、倫敦、布魯塞爾、巴黎、裏昂、馬賽、日內瓦等等。所到之處,除了結交當地的達官貴人之外,達什科娃也刻意結識當時的文化界名流,與狄德羅、伏爾泰均有交往。
返回俄羅斯後,達什科娃恢複了與當時俄羅斯文化界的聯係。她加入了成立於1771年的莫斯科大學自由俄羅斯會議,並在該組織的出版物上發表了數篇文章。這是當時俄國的一個重要學術組織,其主要工作是:研究俄語,編撰俄語辭典,收集、出版曆史文獻。進入這個組織標誌著達什科娃成為俄羅斯學界的重要一員。
1775年達什科娃再次申請出國,理由是陪伴兒子完成學業。達什科娃將兒子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這樣,1776-1779年間她主要居住在蘇格蘭。1779年5月,年輕的達什科夫公爵獲得碩士學位後,達什科娃攜子再次開始遊曆。她先後到過都柏林、巴黎、日內瓦、洛桑、熱那亞、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威尼斯、維也納等地,後經布拉格、德累斯頓、柏林、裏加等地,於1782年夏天回到彼得堡,足跡遍及歐洲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