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曆史·民風·鄉情(2 / 3)

這裏人,穿衣服很有講究。年輕人講時髦,趕上大城市。姑娘們有各式裙裾、筒褲、大開領、緊身衫,很有現代派的味道。這主要是指縣城。農村姑娘上地幹活,喜歡穿一件,披一件,像舞台上的披風,很美。對於青年人的時裝,老年人一般也不反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多數仍是大褲腰,走起路來,鬆鬆蕩蕩,飄飄欲仙,頗有古風。談天說地時,就往地上一蹲。豐縣人的習慣,愛蹲。有時去別家串門,給個板凳也不坐,就往地上或椅子上一蹲,喝茶、聊天、下棋,舒服得很。有一個人蹲在床上和人聊天,後來天晚了,大家相繼散去。第二天早上扒開門縫往裏一瞧,他還照原樣兒蹲著,就這麼睡了一夜,動都沒動。喊醒後“撲通”跳下地,腰不疼,腿不麻。這是真功夫,外地人不服氣不行。因為好蹲,豐縣城鄉父老才至今仍喜歡肥大的衣服,並非因循守舊。年輕人衣緊,褲子兜著屁股,蹲不下去。勉強蹲下去,也把腚撅得老高,已經不像豐縣人的蹲式了。老年人獨對這一點憤慨:“啥樣子,像狗屙屎!”的確,照此下去,豐縣人的蹲功要失傳了。但這幾年有個現象,人在年輕時穿緊身衣,三四十歲以後,又改成較為寬鬆的衣服了。理由很簡單:鬆爽,好蹲。其他都好改,人的性情習慣是很難改的。有人到上海出差,拉大便要坐馬桶,坐上半天拉不出來,乘人不注意還是蹲了上去。看來,除非參加國宴,有明文規定,要叫豐縣人不蹲,是困難的。好在這不是什麼惡習,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一個性,江山易改性難移,不足為怪。

豐縣雖屬江蘇,人的性情卻更接近山東。《一統誌》曰,豐“地鄰鄒魯,夙有儒風,然俗好剛勁,尚氣節,輕剽急疾,雖庸下莫肯少俯。”這裏出硬漢子,人們也佩服硬漢子,不喜歡吵嘴,吵什麼呢?麻煩。三句話不投機,就動家夥。豐縣南有黃河故道,北臨微山湖和水泊梁山,曆史上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也不少兵痞匪首、雞鳴狗盜之徒。貧窮落後卻亦豪莽尚武。六十年代,豐縣城西有一個漢子,在路邊茶館裏說大話:“豐縣城西誰敢揍我?”這人的確厲害,個子如黑塔,性又暴烈,沒誰和他纏。誰知走來一個過路人,此人個頭並不高,力氣也敵不了他,但他聽著不順耳,脫下鞋子,劈頭一家夥,大叫一聲:“我敢揍你!”黑漢子摸摸頭,一搖大拇指:“好,有種!走——喝兩盅去。”兩人成了朋友。總之,這裏人負雄傑之氣,膽力過人。所以,直到如今,部隊還是喜歡到這裏征兵,每年都走一兩千人,可以組建一個團。

看到這裏,你不要以為豐縣人都是大老粗,其實不然。這裏距孔夫子家鄉僅三百多裏,素有文化傳統。隋時《地理誌》記載說,豐人“尊儒慕學,有沫泗之風。”對讀書人很敬重,求學也刻苦,在附近是出名的。好學之風延續數千年,也傳下來了。豐縣學生在曆屆高考中升學率都很高。一九六四年高考,豐縣中學居江蘇第二名,僅次於蘇州中學。那時,我還在豐縣中學讀初中,校長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回來,開師生大會傳達,說人民大會堂如何好,北京的豬肉如何好吃,聽的人饞得要命。雖然沒吃上北京的豬肉,但也很高興,為母校自豪!有人說,豐縣兩大特產:羊肉湯——梆子戲。一點不錯。梆子戲接近豫劇,隻是更激越一些,這符合豐縣人的性格。三十歲以上的農民,喜歡喊“官戲”。上地下工,左肩扛鋤頭,右肩搭衣服,光個脊梁,踏著田間小路,一昂頭便唱起來:“西門外放罷了,三呀三聲炮……”高腔大嗓,聲震四野,儼然伍雲昭轉世,威風凜凜,統兵南陽。這裏是江蘇梆子戲的發源地,現在的江蘇省梆子劇團,它的前身是豐縣梆子一團。由於群眾會唱戲,所以也就懂戲,行家裏手極多,被稱為“戲眼”,看戲挑剔得很。解放初,有個有名氣的演員在豐縣演戲,唱到發狠時,手持馬鞭跺起腳來,戲台子被跺得“嗵嗵”響。一個老“戲眼”踱到台前,擺擺手:“哎——慢,慢。相公,你現在是在馬上,扔了馬鞭子再跺腳吧!”說罷轉臉就走,一場戲就這麼砸了。當然,這有點霸氣,不大禮貌,現在當場叫人丟醜的事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