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小說做法與撓癢(2 / 2)

總之,技巧是可以向別人學習、借鑒的。但對生活的感受卻非是自己的不可。

我們看了作家談創作,或者聽了作家的報告,他可以把寫作技巧傳授給我們,但他不能也無法把自己的閱曆和對人生社會的理解感受移植給我們。雖然,我們可以從中受到啟發,但那畢竟是他的東西,他的財富。每一個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對人生社會的種種思考和感受的文字表達,是一種不可抑製的感情噴發。喜、怒、哀、樂、愛、惡、欲,都在字裏行間。劉勰在《文心雕龍》裏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誌,莫非自然。”就是這個道理。能否寫好作品的關鍵也在這裏。

如果我們自命清高,囿於自我,遊離於時代潮流之外,不去認真觀察、思考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僅從別的作家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或理論家現成的觀點中立意命題,即使寫出作品,也不會有新鮮感。僅從別人作品中拾取一些東西,湊合聯綴成篇,這種取巧省力的做法,實在是不足取的。每一個嚴肅的、有作為的作者都不屑於這樣做。

下麵,我想說說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寫作的情況。

我有誌於創作,是在中學時代,那時就讀了不少的書。“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打消了這個念頭。我是“老三屆”中的“老高二”,畢業後回家種地,當了大隊幹部。光著脊梁幹活,挎著糞權子一轉幾個村的事常有。那種時候,如果能發現一堆人畜糞,真是快活極了。人呢,隻能到哪步說哪步,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後來,我參加了工作,在縣裏搞新聞報道,重又和書報、文字打交道了。這時,又萌動了搞創作的念頭。於是悄悄作準備,一是讀書,讀各種書,政治、哲學、曆史、文學,以及許多雜書都讀,增加自己的知識麵。二是觀察和積累生活。讀一本書,我喜歡琢磨,看到一件事,我喜歡沉思,從不輕易放過。慢慢從書本和社會中領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相信這話。這樣的準備經過了十年,我感到思想開竅了許多,對許多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後來,終於有了創作的衝動。

這個過程,我體會隻有一個字:悟。這個“悟”,不是和尚麵壁坐禪,而是麵向書本,麵向人生社會。文學創作的甘苦,內核,都在那裏麵,全憑自己去體味、把握。而你體味、把握出來的東西,又常常是說不清的。這並不是不可知論,而實在是反映在頭腦中的那種感覺太微妙了。微妙到不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來。但你能感覺出來。就像人身上常有的“癢”,你沒法說那是一種什麼感覺。連字典也無能為力。字典上是這樣解釋“癢”的:“皮膚受到刺激需要抓撓的一種感覺。”它說的“一種感覺”是什麼感覺呢?抽象得幾乎等於沒解釋。但什麼是“癢”,每個人都知道,連三歲孩子都知道,誰都能準確地區別“癢”和“疼”的不同。這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如果你感覺不準確,那麼,撓癢也就撓不到地方。文學創作也是如此。王國維借用古人的幾句詩詞,形容過文學創作的幾個層次: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我覺得他說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痛苦的領悟過程:漸漸領悟,終於頓悟,大徹大悟。如是而已。

明乎此,我們就可以這樣認為了,文學創作是有某些規律需要遵循,是有某些技巧值得學習借鑒,但決沒有什麼超越人生社會之外的“訣竅”,或者某種現成的唾手可得的“做法”、“藥方”之類的東西。因此,有誌於文學的青年朋友,如果你周圍有作家可以請教,固然是好的。但如果你不認識任何一位編輯,任何一位作家,那也大可不必煩惱。到書裏去,到人生社會中去觀察、體味吧,去探勝尋寶吧。寶在那裏——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