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根深葉茂 萬古長青——在《中學生》創刊70周年紀念會上的發言(1 / 2)

今年是《中學生》創刊70周年,我作為在《中學生》工作過的編輯,應邀參加今天的紀念會,感到很親切、很興奮。

目前,全國有期刊8000餘種。在期刊如林、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辦好雜誌並非易事。今天的《中學生》辦得這樣有特色,有品位,有質量,連續獲得全國首屆優秀社科期刊獎、全國百科重點社科期刊獎和國家期刊獎,值得祝賀,更值得我們學習。

創刊於1930年1月的《中學生》雜誌,是我國青少年刊物中創辦最早、曆史悠久、影響深遠,充盈著生機和活力的刊物。

首先,它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葉聖陶先生創辦和最先主編的刊物。夏丏尊先生在《中學生》發刊辭中說:“本誌的使命是:替中學生諸君補校課的不足;供給多方麵的趣味與知識;指導前途;解答疑問;且作便利的發表機關。”葉聖陶先生在1980年1月《祝〈中學生〉複刊》中說,編《中學生》“不要教訓,要勸說;不要灌輸,要啟發;不要以教育者自居,要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讀者,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喜愛什麼,跟他們一起商量一起探討,解決一些他們麵臨的問題”。兩位先輩論述的辦刊理念和辦刊方式方法,不僅適用於過去,對我們今天辦好青少年刊物,仍具有重要的學習借鑒意義。

第二,它是擁有一大批著名學者和知名人士撰稿的刊物。為《中學生》撰稿的作者,名氣之大,數量之多,非一般刊物所企及,可謂群賢“筆致”。郭沫若、巴金、茅盾、周建人、夏衍、周穀城、胡愈之、胡繩、吳全衡、朱自清、朱光潛、高士其、豐子愷、顧均正、呂叔湘、孫起孟、千家駒、臧克家、周振甫、唐弢、孫犁等數十位名家撰寫的許多優秀作品乃至名篇經典,幫助了一代又一代中學生成長。

第三,它是經曆“三停三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刊物。在70年的曆史上,《中學生》三次停刊三次複刊:第一次是1937年8月,開明書店印刷總廠遭日本侵略軍炮火轟毀,《中學生》被迫停刊,於1939年5月複刊;第二次是1960年12月,我國國民經濟遇到暫時困難,因紙張緊張而停刊,於1965年1月複刊;第三次是1966年8月,“文革”開始不久,出版業和共青團工作遭到破壞而停刊,於1980年1月複刊。這“三停三複”,反映了《中學生》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前,《中學生》有20年的曆史;新中國成立到今,《中學生》有50年的曆史。在《中學生》的發展進程中,得到老一輩革命家親切關懷和勉勵。1964年秋,毛澤東同誌親筆為《中學生》題寫刊名,這是對廣大中學生的親切關懷和鼓舞,也是對《中學生》雜誌的親切關懷和勉勵。1959年,董必武同誌專門為《中學生》贈詩一首:“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動退千尋,古雲‘此日足可惜’,吾輩更應惜秒陰。”這首詩成為廣大中學生在成長道路上勵誌奮進的座右銘。幾十年來,每逢《中學生》舉行紀念會、座談會,許多革命老前輩、老專家、老教授都給《中學生》題詞或寫信或到會祝賀,充分體現了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人對青年的關心、關愛和寄予的厚望。

我是在《中學生》第二次複刊之後,於1965年春到《中學生》編輯部工作的。從1965年1月《中學生》複刊到1966年8月停刊,共出版發行了19期刊物。用“兩點論”看待這一時期的《中學生》,既有寶貴的啟示,也有深刻的教訓。其啟示是:《中學生》開辟了一些受讀者歡迎的欄目。如開辟“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怎樣才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專題討論,報道中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麵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的事例,提倡“生動活潑”而不是“生吞活剝”的學習,引起學生很大的反響,收到很好的效果。又如“中學生信箱”專欄,進行《中學生》與中學生互動,根據中學生閱讀需求,介紹有關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知識和科技製作,開闊知識視野,豐富課外閱讀,提高學生動腦動手能力,也廣受學生歡迎。再如“學習園地”欄目,介紹學習方法和一題多解等,增長知識,陶情益智。這些專題和專欄體現了《中學生》知識性讀物的特點,可圈可點,值得稱道。其教訓是:受“左”的思潮和路線的影響,刊物要“突出政治”,為政治服務;在複刊後的《中學生》上,政治宣傳和政治思想教育的內容占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