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陽光動力的清潔能源宣言(2 / 3)

皮卡爾家族在科學探險界是名門。其家族的曆史要追溯到瑞士化學家儒勒·皮卡爾(Jules Piccard),他培養了雙胞胎兒子——奧古斯特(Auguste)和讓(Jean)——對科學的興趣。之後,讓·皮卡爾到美國發展,成為有機化學家,並與妻子一起致力於開發有機合成材料的氣球。而留在歐洲的奧古斯特主修物理,也對氣球飛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1年,奧古斯特與助手保羅·基弗(Paul Kipfer)搭乘氣球從德國奧格斯堡升空,成為世界上最早到達平流層的人。在那裏,他們還對上層大氣和宇宙射線進行了一係列測量。

在號稱世界上平均智商最高的那張合影裏就能找到奧古斯特的身影,他參加過5次索爾維會議(Solvay Conferences)。據說,埃爾熱就是以奧古斯特為原型創造了《丁丁曆險記》裏的卡爾·庫魯斯教授這個漫畫人物。1920年,奧古斯特的兒子雅克(Jacques)出生了。在父親的熏陶下,雅克也涉足科學探險,他開始幫父親設計和改進深潛器,製造深潛器的靈感來自耐壓結構的高空氣球吊艙。1960年1月23日,雅克和美國海軍軍官唐·沃爾什(Don Walsh)一起乘坐他參與設計的“裏亞斯特號”(Trieste)深潛器經過5小時的下潛,到達馬裏亞納海溝溝底。直到2012年,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再次打破北太平洋深處的平靜。從小跟父親雅克上天入海,伯特蘭接受的家族教育是不重複別人做過的事,把新的想法變成現實。

“陽光動力2號”在機翼、機身和水平尾翼上貼滿了單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

2003年11月,伯特蘭和安德烈兩個背景和風格完全不同的人組合在一起,因為無間的合作被稱為“陽光兄弟”。工作分配上,安德烈主內,伯特蘭主外,前者運用管理經驗組建了55個來自多領域、擁有不同背景的專家團隊研發飛機,後者則發揮了其影響力和演講才能為項目籌集資金。

2009年6月26日,“陽光動力”原型機——首架無需化石燃料驅動便可實現晝夜飛行的飛機HB-SIA麵世。第二年,安德烈駕駛“陽光動力”原型機完成了太陽能飛行曆史上的首次夜航。2012年,“陽光動力”原型機從瑞士貝耶納出發,飛越地中海抵達摩洛哥,完成首次洲際飛行。隨後,“陽光動力”原型機從舊金山飛往紐約,中途在菲尼克斯、達拉斯、聖路易斯和華盛頓特區停留,成功穿越美國。“陽光動力2號”自2015年3月開始的環球之旅從阿聯酋首都阿布紮比起飛,途經阿曼的馬斯喀特、印度的艾哈邁達和瓦拉納西、緬甸的曼德勒、中國的重慶和南京,飛越太平洋抵達夏威夷,隨後橫跨美國大陸。在美國大陸期間飛機計劃停留3站,其中兩站確定為鳳凰城以及紐約肯尼迪機場,而計劃位於美國中西部的那站屆時則將根據實際天氣狀況確定。隨後飛機將再次起飛橫越大西洋,在南歐和北非做最後幾站的停留,最終返回出發地阿布紮比。

飛行體驗與5天5夜

在飛行之前兩位飛行員必須要做一些準備和訓練。“對於安德烈來說,始於17歲的駕齡讓他對飛機的操作了如指掌,而我的經驗就沒那麼豐富了,除了熱氣球隻有駕駛滑翔機的相關經驗,安德烈教我很多飛行技巧,而我則用我的醫學背景建議他如何在飛行中保持舒適。”伯特蘭說,“在模擬器中進行的訓練讓我們在身體和心理上做好準備。訓練之餘,我們也經常討論在極端情況下應該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冒險並不是蠻勇,如果飛機傾斜角度到達15度就要棄機。這也是我接受的訓練之一,閉著眼睛都要知道如何使用降落傘,以及隨後的求生技能。”對於操作感受,安德烈更加有發言權。“畢竟我是親眼看著這架夢想中的家夥從計算機屏幕一步一步成型的。‘陽光動力2號’跟我們以往駕駛的飛機大不一樣。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它有點遲疑,所有的操作反應都很慢,剛開始確實很棘手。幸好我們先造出了飛行模擬器,才不會摔飛機。”

飛躍太平洋的5天5夜是整個行程中最困難的一段,這不僅是對太陽能飛機的挑戰,更是對飛行員的挑戰。因為飛機翼載太低,換句話說太大,太輕,對氣流特別敏感,飛行員需要在航行中時刻保持警醒以防飛機失控。對於民航飛行員來說,借助自動駕駛儀可以放心地在飛行過程中休息,而“陽光動力2號”即便有特別開發的自動駕駛儀和地麵控製中心的實時監控,飛行員還是隻能每隔幾小時睡20分鍾,過程中如果機翼傾斜角度超過5度,飛行員就會被衣袖上的振動器震醒。他們也通過瑜伽、冥想和自我催眠來保持盡量清醒。“自我催眠對我來說是非常奏效的方法。通常情況下我們的意識是外在的,而自我催眠可以將意識帶回內在。這樣就能觀察自身,我是否緊張,是否有壓力,是否有壞的情緒,然後我們可以通過呼吸把這些負麵因素排出體外,達到完全的放鬆。這樣就能更專注或許更有勇氣和體力去完成我必須要做的事情。”伯特蘭表示。安德烈認為這種作息方式結合相應的方法非常好用:“雖然我們這樣訓練了很長時間,但並沒有結合真正的飛行持續5天,跨越太平洋仍然算是首次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