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即便是這樣,大漢的帝都也是要比其他的一些小城鎮繁華的多。
孫策富春人,周瑜廬江人,長這麼大見過最大的城池應該就是長沙了,跟洛陽還是沒法比。在這種雨天的“蕭條”景象下,二人倒是還是看地很興奮。
孫策的武勇,管彥是見識到了,可這周瑜管彥倒是想考究考究,久居上位,管彥的思維也是快多了。
既然逛大街,那就以發展為題了!
“公瑾,汝可明政事?”管彥問道。
“略通一二!”周瑜很謙遜地回答。
“那吾有一事,望教之!”
“將軍言重了,瑜若有知曉,當盡言無忌!”
“好!”管彥踱步道:“彥自青州從軍,轉冀州、戰涼州,後肅清朝野奸佞,為政洛陽,這其中途徑各種城市,或高樓林立、繁花似錦,或殘瓦破房,蕭條至極。公瑾,你我非迂腐之人,當知立國之本非是什麼廟堂內的高談闊論、也不是眾人口中的忠君愛國,立國之本惟有二字——民生也!!”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原來的百家爭鳴局麵漸漸地為一家思想代替。儒家思想本是好的,但漸漸的,帝王為了鞏固統治,曲解了儒家思想中的部分概念,再加上政治越來越腐敗,這喊口號的越來越多,但是做實事的越來越少。
東漢中期起政治便混亂不堪,先是外戚、宦官爭權奪利,本有一匹有誌之士組成黨人,欲還政治清明,但漸漸地也都變成了一個為了利益而奔走的團裏了。
在這種情況下,真正能說出“民生”二字的能有幾個人呢?
“以彥之見,國富則民強,且問公瑾,若使一地富殷,當從何入手?”管彥甩出了自己問題,雙眼直直盯著周瑜。
周瑜之前曾經想複製丹陽之兵於一處,隻是孫堅認為不太可能,而拒絕了他。今天被管彥問到關於經濟發展的問題,自己還是有些見解的。
周瑜思索片刻回答道:“一地之發展,惟有交通、政治二點,二者取其一可繁榮一地。”
說得這麼簡單?管彥有點興趣了:“公瑾且講!”
“古往今來,交通樞紐之地必為繁華之地,如徐州下邳,荊州襄陽,豫州潁川等等均為交通發達之處,路通則財通,人力、物力流通順暢,此地必將繁榮。”
這一說管彥就明白了,這不就是“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嗎?看來後世的總結果然是精華,有空還得歸納歸納!
“第二點,則是一時之富;如西都長安,原為先秦僻壤之都,後一掃六合,天下政令皆從此出,重臣富賈皆聚此處,焉能不富?再如各州治所,每朝每代皆有變動,治所遷何處,則何處富,類此之例,數不勝數;此乃政治所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