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兔下痢病(1 / 3)

兔下痢病是以下痢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的總稱。下痢又稱為“腹瀉”。下痢為水樣或膠凍樣,故又稱為兔黏液性腸炎或兔痢疾。

兔下痢病的病原很複雜,如沙門氏菌、腸道球蟲和毛樣芽孢杆菌等都能引起兔以下痢為主征的獨立疾病。但很多兔場流行的下痢,有時很難歸因於特定的病原體。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認為,飼養管理因素(特別是飼料改變),影響了腸道正常的微生物群,使非腸道致病的大腸杆菌大量繁殖,是下痢的主要原因。同時,還有魏氏梭菌、輪狀病毒、彎杆菌、衣原體和點滴厚膜孢酵母參與引起的兔下痢病。各種病原因子在兔下痢病中的實際地位尚待進一步研究。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1)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

(2)各種年齡和性別的兔都易感染,但以4~9周齡的仔兔發病嚴重。死亡率高。

(3)本病的發生常與飼養管理條件和氣候環境等因素的變化有關。

(4)高產毛用兔對本病特別易感,而皮肉兔似有一定的抵抗力。

(5)本病的傳染性不很明顯,但兔場一旦發生後,即可不斷發生,有時造成仔兔大批死亡。

2.症狀特征:主要以下痢和流誕為特征。

(1)急性型未見任何腹瀉症狀即突然死亡,病程很短,一般1~2天內死亡,很少康複。

(2)亞急性型一般經7~8天死亡。發生下痢前無明顯變化,下痢後則精神沉鬱,被毛粗亂,體重減輕、消瘦,腹部膨脹,劇烈腹瀉,呈水樣或帶有明膠樣黏液,常玷汙肛門周圍、臀部和後肢,聞有特殊腥臭味。

(3)病兔有時磨牙、流涎、四肢發冷。

3.剖檢變化:主要表現在消化道。有人將下痢的病變分為三種類型:(1)病兔排出凍膠樣黏液,或充滿大腸。稱之為黏液性腸病或黏液性腸炎。

(2)病兔水樣下痢或腸道有液狀內容物。腸壁有針尖狀出血,腸壁變薄,腸內容物稀鬆。胃腸道內常積有氣體。胃漿膜上有出血點,腸道呈彌漫性卡他性炎症。

(3)在小腸和肓腸的腸腔內有遊離血液。盲腸病變很明顯,盲腸炎是泰澤氏病的特征,盲腸上皮壞死脫落,隱窩擴張。結腸變化較盲腸為輕。

防治要點:

1.堅持自繁自養,不從外地引進病兔和帶菌兔。

2.加強飼養管理,對斷奶前後的仔兔要喂給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飼料,不能驟然改變飼料。

3.搞好環境衛生,兔場、兔籠要保持清潔幹燥,勤換墊草。

4.發現病兔立即隔離治療,被汙染的場地、用具要用3%來蘇水、20%石灰乳徹底消毒。

5.目前無特效藥物,可針對病因進行對症治療。

(1)沙門氏杆菌病,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痢特靈,每千克體重10毫克,每天一次,連用3天,有預防效果;或用氯黴素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60~100毫克或每次05~1毫升,每日2次,連續3~5天;或用慶大黴素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2萬單位,每天2次,連續4~5天;或用痢菌淨0.5%溶液肌注,每千克體重2~3毫升,每日2次,連續5天。還可用四環素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4~5日。或用土黴素內服,每千克體重20~50毫克,每日2次,連用4~5日。或用磺胺二甲基嘧啶內服,每千克體重02~05克,每日一次,連用3~4日。或用大蒜汁(將大蒜搗爛,1份大蒜加5份清水,製成20%的大蒜汁)灌服,每次一匙,每日3次,連用7日。

(2)大腸杆菌病,可用土黴素口服,每千克體重20~50毫克,日服2次,連服3~5天;鏈黴素肌肉注射,每千克體重1萬~3萬單位,每天2次,連續3~5天;痢特靈口服,每千克體重15毫克,每天2次,連服2~3天;促菌生製劑口服,每千克體重50毫克,每天一次,連服3天。

(3)魏氏梭菌病,可用兔A型魏梭菌疫苗,對1~3月齡健康兔進行預防注射,每隻皮下注射疫苗2毫升,免疫期可達半年以上。

兔魏氏梭菌病:本病又稱兔魏梭菌性腸炎,是由魏氏梭菌毒素引起的一種中毒性傳染病,有的又叫急性腸道傳染病、腸毒血症。以劇烈腹瀉,排出黑色水樣、腥臭或帶血膠凍樣糞便,盲腸漿膜出血斑和胃黏膜出血、潰瘍為主要特征。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病原為魏氏梭菌或稱產氣莢膜杆菌,為兩端稍鈍圓的革蘭氏陽性大杆菌,無鞭毛,能產生莢膜和芽孢,能產生多種強烈毒素。現已發現魏氏梭菌可分A、B、C、D、E、F六個型,兔魏氏梭菌性腸炎主要由A型和E型及其所產生的a毒素所致。本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汙水以及人和動物的腸道中,能產生外毒素,引起高度致死性中毒症。本菌的芽孢抵抗力較強,可長期在外界環境中存活,一般消毒藥不易殺滅。A、E型魏氏梭菌除引起兔發病外,還可使人和其他動物感染,須注意防護。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1)除哺乳仔兔外,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家兔對本病均有易感性。毛用兔和獺兔最易發病,1~3月齡幼兔發病率最高。

(2)主要經消化道或傷口傳染,病兔和帶菌兔及其排泄物,以及含有本菌的土壤和水源為傳染源。

(3)本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冬、春兩季常見。飼養管理不良及各種應激因素可誘發本病暴發。

2.症狀特征:病兔精神沉鬱,不食、排水樣糞便,有特殊腥臭味,體溫不升高,在水瀉的當天或次日即死亡,絕大多數為最急性。少數病例病程約1周或更久,最終還是死亡。

3.剖檢變化:胃底黏膜脫落,有大小不一的潰瘍。腸黏膜彌漫性出血,小腸充滿氣體,腸壁薄而透明。盲腸和結腸內充滿氣體和黑綠色稀薄內容物,有腐敗氣味。肝髒質地變脆。脾呈深褐色。心髒表麵血管怒張,呈樹枝狀。

4.實驗室檢查:采取空腸或回腸內容物直接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菌端稍鈍圓的大杆菌。同時用病料以生理鹽水製成懸液,離心沉澱後,取上清液用蔡氏濾過器濾出細菌,將濾液注入健康小鼠腹腔,如小鼠在24小時內死亡,則證明腸內有毒素存在,即可確診。

防治要點:

1.本病在預防上,主要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環境衛生,不喂黴變飼料,不飲不潔之水。注意氣候變化,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通風降溫。此外,做好預防注射。

2.本病無特效療法,在治療上,病初可用高免血清治療,每千克體重2~3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2~3日。藥物可選用金黴素,每千克體重20~4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日;紅黴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日;卡那黴素,每千克體重2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連用3日。這些藥物均有一定療效。同時,配合對症療法,如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鹽水補液,內服食母生(5~8克/隻)和蛋白酶(1~2克/隻)等,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