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會說話好溝通1(2 / 2)

溝通不是說給人家聽,也不是聽人家說。溝通必須是雙方意見的交流。如何去與人交流,那就取決於你溝通的水平了。

溝通需要彼此認同

在實際溝通中,彼此認同是一種可以直達心靈的技巧,彼此認同又是溝通的動機之一。這樣,在認同這個態度上,外在技巧和內在動機就結合得比較完美。認同經由同步而來,溝通關係都是從同步開始跨出第一步的。認同的目的幾乎就是達到同步,這就形成了一個奇妙的進程:同步、認同、同步。

毫無疑問,後一個同步是在認同基礎上達成的共識和一致行動,相比前一個同步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

同步是溝通第一步,應該首先理解。同步就是溝通雙方彼此經過協調後所形成的、有意要達到同樣目標時所采取的相互呼應、步調一致的態度。他意味著溝通在經過彼此的默許和暗示之後正走在朝向順利的路上。

溝通雙方相互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同步就開始了。於是,彼此都尋找共同點。各種共同點綜合起來,溝通的可行性就大了。所以說,要溝通就得尋求同步。

尋求同步的原則是平等。

它也許不是你內心對人和社會的真實看法,你也許認為人生來就不平等,人與人之間就是有上等人和下等人的鴻溝,就是有天才和蠢人的差別,聖人和小人的區分,偉人和凡人的不同,但你在與人交際時候,你首先要遵守的第一條:就是平等。平等地待人,平等地處事,要讓人感覺你與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平等,它不是一個真理,卻是一個法則,一個不可違抗的命令。

如果你違抗它,你將受到撕心裂肺的懲罰,如果你自傲,你將收獲人們對你的仇視和憤怒。如果你自卑,你將贏得人們對你的蔑視和輕慢。惟有平等,你才能與大家融合起來,獲取人們的好感、喜愛和尊敬。

生活中的楊瀾,相貌並不出眾,如果讓她站在許多女孩子中間,你很難一眼將她找出來。但是,這位容貌並不出眾的女孩子沒有到化妝間去濃妝豔抹一番,而是“發現”並“強化”了與眾不同的個性特征,初上熒屏(當然現在的形象在“微調”中有了變化)是以一個“有教養的活潑可人的學生”模樣出現在觀眾麵前的——沒有明顯的化妝痕跡,也沒有新潮服裝的“包裝”,還是那雙清純、真誠而又帶點稚氣的眼睛,還是那渾然天成的披肩長發,還是那幾件據說常常是從同學、朋友那兒借來的襯衫、連衣裙……這既體現真實身份,率直個性,又符合節目特點的外觀形象,會使人聯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句來。

還有倪萍,她說:“當主持人不應該做作,你就是你,應該讓觀眾感到,麵前這個人就是一個普通人。”

這樣的原則讓她們能順利同觀眾溝通,得到觀眾的認同。她們能使觀眾產生同感。

要使溝通雙方都有同感。同感就是共同感覺。人其實也是感覺動物,每時每刻都被上千種信號所刺激。但是,這麼多信號為什麼不會使我們手忙腳亂呢?這是由於人腦的處理功能很卓越,它隻挑選最重要的感覺供我們判斷。

人的全部感覺被五種器官分享,因而可以分為聽覺、視覺、觸覺、味覺、嗅覺。其中,隻有味覺是由內在器官舌頭分享,其他幾種是外在的。但是,嗅覺也可以說是內在的,因為鼻子總是端端正正擺在臉上,沒什麼動感。所以味覺和嗅覺是我們不容易觀察的,隻有在極其特殊的場合能夠有同感。而視覺、聽覺、觸覺都是容易觀察的,所以很容易有動感。每個人在感覺能力上都會有側重點,其中總有一種感覺比較出色。

一般來說,視覺出色的喜歡看,聽覺出色的喜歡聽,觸覺出色喜歡動。如此區分之後,你就可以通過觀察判斷,采取相應的配合措施,從而達到與他人有同感。有了同感就可以更加順暢地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