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神的祭品(上)
用於祭祀的祭品非常之多,有糧食、有肉食、也有人和血。對於不同的祭品,以及獻給不同的神靈,人們都有不同的獻祭方式。
祭天神時人們多用燔燒,就是講牲畜、玉帛等祭品放置在由燔柴搭建的火堆上燃燒,燔柴被點燃時會散出很多濃煙,祭品隨著燔柴一起被燃燒,然後隨著濃煙飄向天空,被天神所接受。
祭地神多用灌注,一般指血祭。灌注就是把用來祭祀地神的血和酒灌注在地上,血和酒很快就會滲透到地下。
瘞埋多用來祭祀山神和地神,就是挖坑將祭品埋掉。在祭祀山神的祭法中,瘞埋占大多數。祭祀地神時除了將血和酒灌注在低下,其他祭品都是要挖坑埋掉的。隻有將祭品埋在地下,地神或山神才會知道人們正在祭祀他,才能接受祭品。
沉沒是用來祭祀水神的,有獻祭牲畜的,有獻祭物品的,也有獻祭活人的,其中多獻祭年輕美女或童男童女。人們相信水下居住著水神,將祭品沉入水中,比較容易被水神接受。
懸投是用來祭祀山神的,就是把物品懸掛起來或將祭品投放在山中地上。祭山神要將祭祀用的璧和玉投擲到遠處,而不陳列祭具。
祭祀用的場所也很多了。很久以前,人們的祭祀是沒有固定場所的,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獻祭,但是後來,人們慢慢的形成了在高山上或大樹下、水邊、杆下祭天。而且人們還修建了關於神靈各自的神廟或祭壇。
人們最原始最初的祭祀場所是平地,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場所反而最質樸,往往不用封土作壇,隻把一塊平地掃除幹淨即可祭祀,人們也稱之為“墠”。
壇,就是用土石堆砌成一個高出地麵的祭壇,因祭祀對象不同,壇有不同的形狀。祭天用圓壇,稱“圓丘”;祭地用方壇,稱“方丘”。壇的高度和寬度因時間、地點、等級而不相同。壇和墠通常位於城郊,偶爾也有設於山上的。
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個大平坑做祭壇,也稱作“坎”。壇與坎是相對的,壇高起為陽,坎下陷為陰。
宮廟,在壇或墠的基礎上又築牆蓋屋,即成為宮;宮中陳列上祭祀對象以後,就成為“廟”。宮廟最初隻是為人神而建造的,後來許多神靈有了廟,如土地廟、龍王廟、城隍廟等等。但社壇上不得蓋房,否則被視為“喪國之社”。
墳墓,在墳場墓地祭祀神靈是較原始樸素的方法,它多用於祭祀祖先神。古人認為,到墳墓祭祀離祖先最近,祖先神聽得最清楚。
苗鄉人將她們三人送到一個滿壁都是壁畫的石洞裏,關上石門就出去了,大祭司在門邊跳著奇怪的舞蹈,口裏念念有詞,十三聽得並明白,隻知道是苗鄉話,她想應該是他們一種為祭品洗禮的歌舞。
大祭司離開後,所有苗鄉人都跟著離開了。十三環顧四周,石洞不大,但是滿壁都是壁畫,石洞裏除了一張足以容納幾人並排躺下的大石床以外,什麼都沒有。
小棠走得有些累,坐在石床上休息,歸韻和十三看著滿壁的壁畫覺得很有意思,兩人在不同的地方開始一點一點的看起壁畫。
十三開始的地方,壁畫的顏色非常鮮豔,刻畫的人物形象非常簡陋,乍一看根本不知道畫的是什麼,壁畫的製作很劣質,跟中原的壁畫是不能比的。雖然壁畫的筆法很簡單,表麵也有一定程度的損壞了,但是仔細看還是看得出這些壁畫都在“講故事”,一塊一塊的,連續著的關於祭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