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苗王之城
“哇,我們終於看到城鎮啦!”在山中行走了數天,當遠處的城門映入眼前的時候,十三望著遠方激動的像是一個餓極的人看到了餡餅。
三人下馬讓馬自己回去,然後步行過去。走到近處一看,城門上方大字書寫著“苗王之城”四個字。三人有些疑惑,她們很清楚尚未到達南詔,按理說這裏離南詔還有三天的快馬行程,可是這裏有個苗王之城,三人竟都不知道,遠遠地三人隻以為是一個普通的城鎮。
於是三人找了旁邊有些年紀的商販,詢問這個城鎮的情況。才知道這個城鎮原本是不叫“苗王之城”的,原本叫湘遠,燕國建國之初,這裏成為重要的軍事城鎮。
湘遠三麵臨河,河床淵深,寨邊絕壁千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河呈八卦太極圖形狀,而湘遠及河對岸的一個苗寨恰好就在兩個卦眼上。寨內石牆林立,外牆高一丈,寬三尺半,當年可供士兵來回巡邏。石牆之間的巷道有十一條之多,通向各家各戶,且為“歪門斜道”。多處拐彎呈直角,每戶又有龍門(前門)和後門,戶戶相通,整個布局猶如八卦迷宮。這種陣勢,既能守又能攻,還能退。
燕國開國戰爭結束後,湘遠的軍事城鎮樣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苗疆緊鄰南詔,這裏的局勢一直不是很穩定,朝廷對苗疆實行的是土官製度,當地的土官被人稱為苗王,苗王在苗疆是驍勇善戰的代名詞,苗王是禪讓的,每一個苗王都必須通過上一任苗王的考驗才能繼任。但是因為這個製度,苗疆並沒有安定,反而更加混亂,苗王的繼任製讓苗鄉人都崇尚暴力征服。
燕岌北登基後,將苗疆的土官製度廢除,改由朝廷委派官員進行管理。燕岌北將苗疆地區分成了幾個縣鎮,每一個縣鎮委派一個縣令,然後在苗疆設置苗鄉府,都使是最高官員,通判是朝廷委派下來的流官,沒兩年更換一次,都使與通判相互製約。如此一來,苗疆才慢慢安定下來。
但是長久留在人們心中的苗疆的英雄苗王製度使得這一製度在最開始行使的時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新上任的都使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他將出苗王最多也是出了最有影響力的幾任苗王的湘遠鎮更名為“苗王之城”,以此來表示朝廷對苗疆傳統,對苗疆最高統治者的尊重,然後他將都使府遷到苗王之城,以此證明自己是與苗王一樣為苗疆著想的。
這樣的改革使得苗鄉人更容易的接受了朝廷的委官製度,苗鄉人也開始慢慢習慣了燕國中原地區的仁德文化。
苗王城,就是這樣在兩三年間就從一個單純的軍事重鎮轉變成一個美麗富饒的南疆邊鎮,苗王城就像是一個林中仙境,寨中多參天古樹,如英勇的戰士,守護著這方古老的土地。這裏,還有豐富的苗族民俗。情歌、木葉歌、敬酒歌,大地飛歌;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鋼針穿喉、仙人合竹、高空飛人,驚險絕倫;花鼓舞、八人轉轉秋、“打花貓”、儺戲,風情濃鬱。
苗王城,更是一件藝術品。鱗次櫛比的吊腳樓、錯落有致的石板房,這些奇特的建築都讓很多中原的詩畫大家趨之若鶩,很多的文人在這裏留下了墨寶。在苗王城的城牆上就留有一篇無名氏刻下的詞。寫的是《念奴嬌?呂洞山》,詞裏寫道:
呂洞二山,一山雄峻懸絕,傲然挺拔,直衝霄漢,曰公公山;一山實然負眾,俯視群雄,聳入雲端,曰婆婆山。二山相依為命,相濡以沫。吾族自涿鹿之後,備受欺淩,抗爭不果,逼迫鳥徙,溯水而上,棲居山險,一路悲歌,曆經千年,止於呂洞,子孫安藪。呂洞乃苗山之冠,淵藪之地,尊而為神,公婆呼焉。時至今日,每逢清明,老幼慶祭,追先賢之苦難,壯後生之情懷。我常來此,感而有作。
揮淚祭奠,問蒼天,祖輩怎的多難?!山複水曲雲漫漫,雪雨風霜相伴。涿鹿硝煙,乾嘉烽火,屢戰還屢敗。不堪回首,悠悠魂魄安在?!舊世造孽千般。朝綱更改,了卻先人怨。夷險鋪開天際道,化育精英一代。同比漢兄,合超歐美,共話滄桑變。從今而後,人間刮目相看。
這詞在城牆上,不知是何人作,也不知道是何時作,苗王之城改名之時它便存在了。
苗王城,還是一本厚重的史書。撲朔迷離的“八封迷宮”、神秘的苗王大峽穀、古老的地下兵器場、傳奇的考將橋……大自然繼續美麗著,時間,卻定格在了昨天。山、水、洞、泉、瀑布、峽穀、森林、古樹、原始村寨、軍事城堡、苗族風情。苗王城古、舊,置身其中卻如同時光倒退,不小心就被迷醉在此。
三人走進美麗的苗王城裏,看著熱鬧的街市,欣喜不已。
走在人來人往的街市,小棠卻突然皺著眉說道:“為什麼我覺得這裏怪怪的?”
“怪怪的?”十三左望望右望望,“哪裏怪了?哦,糖葫蘆!這裏居然也有糖葫蘆哎,我要去買。”十三看見糖葫蘆整個人都興奮了,哪裏還管什麼怪不怪的。
“小棠,你也不要這麼敏感啦,我們隻是途徑苗王之城而已,哪那麼巧就這裏出什麼事。”歸韻說完也往十三那裏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