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官職的這段時間裏,還好有朋友們的陪伴,他們豐富了杜甫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在這些人當中,著重要提到的是三個人,他們是高適、岑參、鄭虔。
先來說說高適和岑參。高適在宋州和杜甫、李白分別後,浪遊數載,最後在時任河西節度使的哥舒翰府上做幕僚,天寶十一年(752年)隨哥舒翰入朝,到了長安。岑參,這個與高適齊名的邊塞詩人,從天寶八年(749年)起就在時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仙芝府上做幕僚,天寶十年(751年)秋隨高仙芝入長安,天寶十三年(754年)初又離開長安去了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
天寶十一年(752年)秋,杜甫與高適、岑參及其他友人一同去拜謁長安東南麵的慈恩寺。詩人們一起登上寺內七層的高塔,俯瞰著這渭水與終南山之間的古城,它是如此地氣象雄渾,正如岑參寫下的詩句一樣:
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
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
——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據說,當天同去慈恩寺的人都寫了一首詩,詩中表達的情感與岑參的這首大致相同。而杜甫的詩卻不然,他的詩並沒有那種麵對壯觀美景不知今夕何夕,仿佛遊離出世的感覺,他隻看到了山川破碎、涇渭難分的時代危機,他用對比和借喻的手法寫了一首詩,詩中表達了對太宗貞觀之治的懷念,以及對玄宗日漸昏庸的惋惜:
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杜甫和高適時常一起宴飲暢談,談及的內容上至時事,下至黎民,幾乎無所不包。相聚過後沒多久,高適就要隨著哥舒翰離開長安,杜甫知道今日一別,隻怕再見無期。他感慨良深地寫下了一首送別詩,詩中不僅透露出他對政治和時事的看法,也娓娓地道出了依依不舍之情:
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
請公問主將,焉用窮荒為?
饑鷹未飽肉,側翅隨人飛。
高生跨鞍馬,有似幽並兒。
脫身簿尉中,始與捶楚辭。
借問今何官,觸熱向武威。
答雲一書記,所愧國士知。
人實不易知,更須慎其儀。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達,足以慰所思。
男兒功名遂,亦在老大時。
常恨結歡淺,各在天一涯。
又如參與商,慘慘中腸悲。
驚風吹鴻鵠,不得相追隨。
黃塵翳沙漠,念子何當歸。
邊城有餘力,早寄從軍詩。
——《送高三十五書記》
雖然杜甫和高適隻見過兩次麵,但彼此都惺惺相惜,且一見如故。在長安再度重逢的這段時間裏,二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時局上,反倒顯得相聚的興奮淡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