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一直為秦國吞並其他六國而拚殺,每次征戰都能克敵製勝,先後大敗六國大軍,攻克無數城池,為秦國拓展了大片國土,直接占領了七十多座城池,真正奠定了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
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8年,白起趁楚國國勢衰微,部分軍隊又到雲南作戰的機會,發動了對楚國的大規模作戰。他率軍直接向楚國的郢都方向進攻,在占領楚國軍事要地鄧(今湖北襄樊)後,又攔水淹沒了楚國第二都城鄢城(今湖北宜城市),隨後占領了鄢城。並由此南下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西),焚燒了楚國的精神象征楚王廟,兵鋒直指郢都。楚頃襄王倉皇逃跑,楚國被迫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白起奮起直追到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才停止了追擊。自此竟陵以西、以北全部納入了秦國版圖,並在楚國原來的都城郢城設置了南郡。此次重要的軍事行動,不僅使秦國向東南擴展了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一戰而徹底把楚國淘汰出了諸侯爭霸的行列,永遠結束了其問鼎中原的夢想。也正因為這場戰役,白起被封武安君。
約公元前263年,白起又奉命發動了對韓國的戰爭,很快占領了韓國的野王城(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徹底與本土隔絕了。韓國見形勢危急,就令上黨郡守向秦國投降,以換取秦國休兵,贏得暫時的和平。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而是派人拿上戶籍和地圖向趙國投降,目的是讓當時完全能夠和秦國抗衡的趙國參戰,就此拉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
趙國接受了馮亭的投降,封馮亭三萬戶,號華陵君,上黨的十七個縣令也都通通封侯。馮亭堅決拒絕封賞,他含著淚說:我把國土拱手送人,已經是天大的罪過,如果再加官晉爵,那就是賣國求榮!他始終沒有接受趙國絲毫封賞。
當趙國欽差接收上黨後,馮亭就告訴他,應該立即請趙孝成王派兵來上黨,做好抵禦秦軍的準備。然而趙國的大軍卻姍姍來遲,秦軍圍困上黨兩個月後,馮亭見無法堅守,隻得帶上軍民撤向趙國。這時廉頗的二十萬大軍才在長平關(今山西長子縣和高平縣之間)和他相遇。
雙方僵持多日,趙軍連連失利,廉頗見秦軍勢大,就采取嚴密的防守措施,伺機在遠征的敵軍疲憊時出擊。趙王見廉頗堅守不戰,屢屢責備,要求他迅速出戰。後來趙王中了範雎的離間計,派了隻會背誦兵法的趙括,再帶二十萬軍隊來替換廉頗。而此時的趙括,隻知道他要迎戰的是秦國大將王齕,根本不知道秦軍的統帥白起就在前線。好大喜功的趙括,依仗自己四十萬大軍的絕對優勢,發動了和秦軍的正麵作戰,很快就被秦軍徹底圍困。趙軍在斷糧四十六天後,終於土崩瓦解了。趙括斷送了自己的生命,四十萬趙軍成了白起的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