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問道玨山(1 / 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是一種無法用言語可以表達的規律,感受玨山,就會有道中無道,名中無名的真切感覺。東漢時期,玨山就已經有道家在此活動。道家在此選擇,一是可以寄情於山水,從山水間發掘道的真諦;二是可以參悟於山水,人生之道,不怪乎多與少、得與失、盈於虧、高於低,居玨山之巔,傲視群山,俯首有蜿蜒曲折的丹河,山之高難於天齊,水之低難至地平,故才有做事如山、做人如水之道。也就是這清楚明了的道理造就了玨山之道。兩宋之際,道教輝弘,道人齊聚玨山,所占領的並非隻是一座山,而是心靈的家園。因此,在山上兩峰建起了玄帝殿、真武宮、靈官頂及多處天門、小殿,供奉道教諸神,成為一方仙境,一邑靈跡,被譽為“大道玨山”。

真武鎮守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玨山路萬人碑記》記載:“吾澤居太行之巔,東西疊立而上者,名曰玨山。鬆柏懸崖,丹流繞座,林壑深蔚,固郡中文峰之奧區也。山有玄天上帝廟,東西對峙,曆年進香,每春二、三月間,遊人士女不絕如蟻,接踵摩肩,香火之盛,威稱北武當雲。”

玨山素稱“北武當”,與武當山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武當山是真武帝君的修煉之地,而玨山則是其鎮守之所。

真武大帝最初是道教的一個星辰之神,真武本為“玄武”,宋真宗祥符年間因避聖祖趙玄朗諱,始改“玄武”為“真武”。其實所謂聖祖趙玄朗,不過是位烏有先生。唐王朝的李皇帝為抬高自己的門第,把老子李聃(dān)奉為始祖。宋王朝的皇帝姓趙,自然也得給自己找一位大人物來做始祖。於是,他們便決定請一位道家大神來做始祖。為了使這位根本不存在的“聖祖”能名正言順地立起來,真宗趙恒親自導演了一幕造神的鬧劇。他與大臣王欽等合夥演了一出“神降天書”的鬧劇。真宗趙恒假戲真唱,以此事布告天下,然後上“聖祖”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上帝”,並下詔曰:“聖祖名:上曰‘元’(玄),下曰‘朗’,不得犯。”(《續資治通鑒》卷三十)於是,一個來路不明的趙宋始祖、道教大神就這樣製造出來了。為避趙玄朗諱,“玄武”即改稱“真武”,並為後世所沿用。

在道教中,關於真武大帝的來曆還有好多種說法,比如,說真武為元始(或太始)化身,黃帝時,托胎於淨樂國善勝皇後,從母親左脅產下,長而勇猛,不統王位,得玉清聖祖紫氣元君之道,入太和山修煉,後得道飛升,威鎮北方,號曰玄武。太和山即更名為武當山,取“非玄武不足以當此山”之意。(《道藏·玄天上帝啟聖錄》)

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元世祖忽必烈於至正四年(1344年)開始營建大都城,有龜蛇現於高梁河上(今北京西直門外),忽必烈召群臣問禨祥。大臣承其意附會道:“國家受命朔方,上值虛、危(二宿),其神玄武,其應龜蛇,其德惟水,水勝火,國家其盡有宋乎!”當時,南宋還享有中國半壁江山,諸臣之言正中元世祖下懷。於是忽必烈下詔於其地建大昭應宮,以祀真武。元成宗時,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但真武信仰達到鼎盛,還是在明朝永樂年間。

明成祖(即永樂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在北平做燕王。史稱其“貌奇偉”,“智勇有大略”。朱元璋死後,他即發動了“靖難之變”,反抗建文帝。朱棣與軍師道衍(即姚廣孝)合謀,在造反大軍誓師時,鼓吹真武顯聖:“出祭,見被(披)發而旌旗者蔽天。成祖顧公(道衍)曰:‘何神?’曰:‘向固言之吾師,北方之將玄武也。’於是,成祖即被發仗劍相應。”這樣就給本屬叛亂的“靖難”塗上了一層“奉天行道”的神聖色彩。四年後,朱棣稱帝,特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

隨著真武身世的高貴,地位的顯赫,其原身龜、蛇隻好屈尊足下,成為真武手下的龜蛇二將,另外,真武兩旁還常塑有周公與桃花女。俗謂“南鬥注生,北鬥注死”,而周公善卜,桃花女善解禳(ráng),這就使得真武大帝又具有了司命的神性。

玨山西頂、東頂分別建真武殿、玄武殿,建築古雅,精美輝煌。“祖師金殿,每歲正月至三月,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

三教合一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三教,是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孔子祀於學,佛釋祀於寺,老子祀於觀,原本俱有定製,各不相混。可是,在晉東南地區,卻留存有許多儒釋道三教聖人共居一山、共奉一堂的景觀,其中尤以玨山為代表。玨山曆史悠久,自古就留有佛道和諧共處的遺跡。山上東西二頂屬道家,而南頂又為佛家的“慈雲閣”,特別是在慈雲閣二層建有“三教殿”,將佛、儒、道三聖共奉一殿,和諧共存。青蓮寺的開創者高僧慧遠曾經在道教執掌的玨山講經說法,靈官頂上至今留有慧遠說法台和慧遠說法的摩崖石刻畫像。而名列晉城四大名勝之首的“玨山吐月”,景成於玨山之頂,觀賞於青蓮之寺,青蓮寺至今還有款月亭。青蓮寺內子抱母的千古絕唱,恰恰又是中國儒家學說中“孝”文化的最好詮釋。

三教在對立統一中發展,構成了複雜的曆史文化現象,“道冠儒屐(jí)佛袈裟,和會三家為一家”,“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三教合一的理論在玨山表現得淋漓盡至。

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主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有著巨大影響。三教概念的發展,可以分幾個階段,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階段,唐宋是一個階段,元明清是一個階段。最初的階段裏,雖然有三教的連稱,不過彼此是獨立的,當然相互間都有影響,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並論,則是偏重於它們社會功能的互補。中間的階段是一個過渡的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在意識上的流通融合,逐步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樹一幟。隻有最後的階段才出現真正宗教形態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階段是在繼續第一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更添新內容,第三階段亦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來“三教合一”的新成分,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趨勢越來越大。

儒、釋、道三教並重卻出現於唐代。一方麵,執政者重視,大凡遇國家慶典、節日等,經常詔三教講論於殿廷;再一方麵,士人(已融於佛道者)宣三教於街市,使之廣為傳播,深入人心;另一方麵,三教內部注重調和關係,如華嚴宗第五祖宗密(780—840年)所著的《禪源諸詮集》、《華嚴原人詮》中均肯定釋迦牟尼、孔子、老子同是至聖,並鼓倡“三教同源”;又一方麵,釋氏規勸人心存善念,息爭退讓,利他無我,孔孟宣揚仁義,老莊主張隱退息爭。在此交融中,儒、釋、道三教找到了共渡彼岸的結合點。由此可見,三教的契接融合與時代風氣、自我的調整,特別是與統治政權的倡導密不可分。

明代時,出現了很多孔子、釋迦、老子並祀於一堂的三教堂,蔚然成風,玨山“三教合一”也在此時得到了極大的弘揚。我們不難看出,嘉靖往後,玨山廣建殿宇,且主要由青蓮寺的住持僧來負責和管理,又有眾多鄉賢儒士鼎力援建,“三教合一”已經完全滲入其骨髓,融入其精血,透入其靈魂了。

敬奉眾神

玨山上分布著許多廟宇,供奉著許多神明,“有求必應”的眾神仙,各司其職,涵蓋了老百姓生活和生產的一切方麵,它們是無情世界裏的感情所托。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的有求醫治病的六瘟神、藥王爺,有主管文運功名的文昌帝君,有管財運的五路財神,有管生育的送子觀音,有四大元帥、王靈官等護法,還有武聖人關公等等。那麼就讓我們一一來認識下這些神仙吧。

先從山上諸殿中位居最前端的魁星閣、黑虎殿說起。

魁星是北鬥七星中天樞、天璿、天機、天權四星的總稱,道教稱這四顆星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因為四星排列如方鬥,是北鬥之首,所以又稱“魁”、“鬥魁”,也叫璿現。根據早期道教“北鬥注死”之說,北鬥在古代信仰中是主管生死壽夭之神,後來卻發展成為了主管文運之神。

黑虎殿內供奉黑虎神。傳說,黑虎神本是趙公明部將。

月老亭的月下老人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專管婚姻之神。

據說隻要月下老人暗地裏用一根紅線把一對男女的腳絆住,無論兩個人離得多麼遠,地位相差多麼大,最終都會結成夫妻。所以,向往愛情的人們總是對月下老人尊崇備至。

一天門供奉有五路財神和六瘟神。

五路財神又叫五路神。在《封神演義》中,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明元帥、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其中,趙公明元帥為正一玄壇真君,他負責率領其他四位正神迎祥納福,保佑百姓。

五路神又指路頭、行神。清人姚福均說:“五路神俗稱財神,其實即五祀門行中之行神,出門五路皆得財也。”民間以正月初五祀五路神,傳說這一天是路頭的誕辰日,所以人們一大早便起來敲鑼打鼓放鞭炮,擺設供品,以迎接路頭的到來。所謂五祀,是指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路頭,是指五祀中的行神。五路,指東西南北中五方,意思是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瘟神本為五個,可玨山的瘟神殿卻名“六瘟殿”,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裏供奉的並非張、劉、趙、鍾、史這五瘟神,而是在《封神榜》中,薑子牙封的瘟部六位正神,他們都是“瘟癀(huáng)昊天大帝”呂嶽的徒弟或師弟。

瘟部六位正神分別為:

東方行瘟使者周信,乃呂嶽之徒。發似硃砂臉帶綠,獠牙上下金精目,道袍青色勢猙獰,足下麻鞋雲霧簇,手提寶劍電光生,胸藏妙訣神鬼哭,行瘟使者降西岐(qí),正是東方甲乙木。用的磬名曰“頭疼磬”。

南方行瘟使者李奇,呂嶽之徒。麵如滿月眼如珠,淡黃袍服繡花禽,絲絛上下飄瑞彩,腹內玄機海樣深,五行道術般般會,灑豆成兵件件精,兌地行瘟號使者,正屬西方庚辛金。用的幡名曰“發躁幡”。

西方行瘟使者朱天麟,呂嶽之徒。巾上斜飄百合纓,麵如紫棗眼如鈴,身穿紅服如噴火,足下麻鞋似水晶,絲絛結就陰陽扣,寶劍揮開神鬼驚,行瘟部內居離位,正按南方火丙丁。用的劍名曰“昏迷劍”。

北方行瘟使者楊文輝,呂嶽之徒。頂上金冠排魚尾,麵如紫草眼光煒,絲絛彩結扣連環,寶劍砍開天地髓,草履斜登寒霧生,胸藏秘訣多文斐,封神台上有他名,正按坎宮壬癸水。用的鞭名曰“散癀鞭”。

和瘟道士李平,呂嶽師弟。知天命所歸,呂嶽二次下山阻周兵進關擺瘟癀陣,李平進陣勸阻,呂嶽不聽。待楊任來破陣時,又來勸解呂嶽,不要與周兵作難,也是天數該如此,恰逢其會,當被楊任一扇子扇來,可憐李平“一點誠心分邪正,反遭一扇喪微軀”,誤被楊任一扇子扇成灰燼。

勸善大師陳庚,呂嶽師弟。與呂嶽共擺瘟癀陣,見楊任誤將李平扇成灰燼,欲為李平報仇,也被楊任扇成灰燼。

二天門供奉馬、趙、溫、嶽四大元帥。

馬元帥即馬靈官馬勝;趙元帥即武財神趙公明,又名趙玄壇;溫元帥即溫瓊,東嶽大帝部將;嶽元帥即嶽飛。

道教在做道場祈禳(ráng)時,必然有一個儀式是請神,請有關神靈“降臨”,幫助請者“驅魔降妖”。在所請的神靈中,“馬、趙、溫、嶽”這四大元帥是必不可少的。也說明他們的重要地位。

三天門供奉的是雷公、電母、風伯、雨師。

靈官頂上建靈官殿,殿中供奉著一赤發髯須,身披金甲,三目怒視,左舉鋼鞭,右持風火輪,形象極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懼的神仙,這就是道教的護法神將王靈官,又稱火車靈官王元帥。

明朝永樂(1 4 0 3—1 4 2 5年)年間,杭州有個名叫周思德的道士,因為會使王靈官元帥的法術,名聲顯赫於京師。據《新搜神記·神考》“王靈官”條記“周思德”行“靈官法,知禍福先,文皇帝(朱棣)數試之,無爽”。於是永樂皇帝為王靈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供奉薩真人和王靈官。裏麵塑三十六天將,以王靈官為首。不久,永樂皇帝便得到了一個世傳的靈官藤像,藤像分量很輕,永樂皇帝將其放入寢宮,“崇禮朝夕,如對賓客”。永樂帝雄武而有大略,征戰一生。每次出戰,都要帶上靈官藤像,作為軍中的保護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時,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動了。永樂帝禱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樂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終病死在返京途中。可見在野史筆記中,神明“靈驗”的故事不勝枚舉,亦表明靈官信仰的深遠。